
- 作 者:杨从印编著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2536727
- 标注页数:186 页
- PDF页数:198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98 ≥186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6
1.2 相关理论 9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9
1.2.2 循环经济理论 10
1.2.3 科学发展观 13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7
1.3.1 对科学发展的研究 18
1.3.2 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24
1.3.3 对科学发展力及其评价的研究 27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30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内容 31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31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33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34
2煤炭资源及煤炭行业发展概况 37
2.1 煤炭资源概况 37
2.1.1 世界煤炭资源现状 37
2.1.2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40
2.1.3 河南省煤炭资源现状 41
2.2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3
2.2.1 国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3
2.2.2 中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5
2.2.3 河南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6
2.3 我国煤炭企业发展概况 51
2.3.1 我国煤炭政策及发展历程 51
2.3.2 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现状 54
2.3.3 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8
2.4 本章小结 61
3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系统分析 63
3.1 与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相关概念分析 63
3.1.1 自然资源承载力 63
3.1.2 矿产资源可持续力 64
3.1.3 资源型企业核心竞争力 65
3.1.4 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 65
3.2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的概念及内涵 66
3.2.1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的概念 66
3.2.2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的内涵及概念模型 66
3.2.3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的测度及作用 69
3.3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系统要素分析 70
3.3.1 人力资源因素 70
3.3.2 经济发展因素 72
3.3.3 资源能力因素 73
3.3.4 环境保护因素 74
3.3.5 安全生产因素 75
3.3.6 管理与科技创新因素 75
3.4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系统构建 77
3.4.1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系统的框架 77
3.4.2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系统的解释 77
3.5 本章小结 79
4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评价系统构建 80
4.1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0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80
4.1.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81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82
4.1.4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评价指标解释 112
4.2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评价方法选择 116
4.2.1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评析 116
4.2.2 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评价方法确定 122
4.3 本章小结 128
5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发展力评价 129
5.1 义煤集团基本情况 129
5.1.1 义煤集团发展历程 129
5.1.2 义煤集团发展现状 130
5.2 样本与数据 133
5.3 义煤集团科学发展力综合评价 136
5.3.1 基于AHP-FCE的科学发展力综合评价(问卷数据) 136
5.3.2 基于AHP-FCM-FCE的科学发展力综合评价(实际数据) 143
5.4 本章小结 156
6提升煤炭企业科学发展力的建议 157
6.1 对政府相关管理工作的建议 157
6.1.1 加强法制建设 157
6.1.2 加强政策引导 158
6.1.3 加强监督管理 160
6.2 对煤炭企业自身发展的建议 160
6.2.1 加强引才育才,完善考评机制 161
6.2.2 发展多种经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162
6.2.3 坚持资源扩张,提高资源利用率 163
6.2.4 减少矿区环境扰动,加强生态恢复 164
6.2.5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落实保障措施 165
6.2.6 加强管理水平,重视技术创新 166
6.3 本章小结 168
7全书总结与研究展望 169
7.1 全书总结 169
7.2 研究展望 171
附录 172
主要参考文献 177
后记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