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 作 者:殷登祥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40665401
  • 标注页数:419 页
  • PDF页数:43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3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34 ≥41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对象、特点和意义 1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对象 2

一、教科书的观点 3

二、建制的宗旨 8

三、学者的论述 9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定义 15

一、美国学者的主张 15

二、日本学者的看法 17

三、中国学者的观点 18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特点 20

一、时代性 20

二、开放性 21

三、交叉性 22

四、综合性 23

五、人本性 23

第四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意义 24

一、理论意义 25

二、实践意义 27

第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简史 33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 34

一、巴比伦和古埃及 34

二、古希腊罗马 35

三、中世纪欧洲 37

第二节 近代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 41

一、哥白尼 42

二、培根 44

三、笛卡儿 48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 53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20世纪上半叶) 57

一、默顿 58

二、贝尔纳 64

三、爱因斯坦 69

第三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诞生和发展 75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孕育 76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 79

一、美国 79

二、英国 83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88

一、美国 89

二、英国 104

三、欧洲其他国家 108

第四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119

一、美国和欧洲 120

二、亚洲 143

三、拉丁美洲 158

第五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趋势 168

第四章 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 171

第一节 社会的科学技术化 173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73

二、社会生活的科技化 185

三、未来是科学技术社会 191

第二节 西方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反思 197

一、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主义批判 199

二、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批判 211

三、对科学技术的生态批判 221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32

一、科学技术作为双刃剑的历史和现状 233

二、学者们关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论述 236

三、科学技术成为双刃剑的原因 239

第四节 当代科技革命的本质和特点 245

一、当代科技革命的本质是技术革命 245

二、主导技术群体化 246

三、科学和技术一体化 248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化 250

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 25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 255

一、从小科技到大科技 255

二、科学技术产业化 261

三、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 265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外在主义”导向 270

一、科学史 270

二、技术史 273

三、科学哲学 274

四、技术哲学 276

五、科学社会学 280

六、技术社会学 281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283

一、科学的社会建构论 283

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301

第六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理论 313

第一节 内容结构 316

一、卡特克利夫—米切姆模式 316

二、研究—教育模式 318

三、复合三元模式 319

第二节 关系模式 329

一、线性模式 329

二、包含模式 330

三、三角模式 331

四、层次网络模式 332

第三节 一般规律 335

一、克兰兹伯格规律 335

二、米切姆规律 337

三、罗伊规律 338

四、对STS一般规律的探讨 340

第四节 概念和方法 342

一、STS概念 342

二、STS方法 345

第五节 若干争论 349

一、STS缩写词含义 349

二、STS对象问题 351

三、STS译名问题 352

第七章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与社会道路 355

第一节 STS的酝酿(1978—1985) 357

第二节 STS机构的出现(1985—1989) 360

第三节 全国性STS研究高潮的兴起(1990年以来) 364

一、STS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被介绍到中国 365

二、一批新的STS机构的建立 366

三、STS共同体的形成 371

四、丰硕的理论成果 376

第四节 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STS道路 378

参考文献 383

后记 409

英文目录 414

购买PDF格式(13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