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刑民分界论pdf电子书下载 > 政治法律
刑民分界论
  • 作 者:于改之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1109827x
  • 标注页数:370 页
  • PDF页数:38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83 ≥37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引论 1

一、缘起:刑民之分产生的疑惑 1

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7

三、本文的方法论 13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21

第一章 刑民分界前思(Ⅰ):法认识论上的反思与借鉴 23

第一节 反思与借鉴的缘由 23

第二节 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的区别 25

一、概述 25

二、区别理论 25

三、理论检讨 27

四、结论 34

第三节 美国法中刑、民事藐视法庭行为的区别 34

一、概述 34

二、区别理论 36

三、理论检讨 40

四、结论 48

第四节 小结 48

第二章 刑民分界前思(Ⅱ):刑法与民法的规范实像 50

第一节 概述 50

一、刑法的特性 50

二、民法的特性 52

三、本文的视角 55

第二节 法益保护差异 55

一、概述 55

二、刑法的法益保护类型 57

三、民法的法益保护类型 60

四、结论 60

第三节 违法性根据差异 62

一、概述 62

二、刑事违法的根据 63

三、民事违法的根据 70

四、结论 72

第四节 法律责任差异 74

一、概述 74

二、刑事责任 83

三、民事责任 85

四、结论 88

第五节 小结 90

第三章 刑民分界的标准(Ⅰ):学说及其标准性评判 94

第一节 分界标准概述 94

一、违法性的本质 94

二、犯罪的概念、本质 97

三、违法相对论·质量的区别说 99

第二节 法益侵害说 100

一、法益概念的演进 100

二、法益侵害说的标准性评判 106

第三节 规范违反说 114

一、规范违反说的演进 115

二、规范违反说的基本主张 120

三、规范违反说的标准性评判 123

第四节 社会危害性理论 128

一、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演进 128

二、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基本主张 131

三、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标准性评判 136

第五节 社会相当性理论 142

一、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演进 143

二、社会相当性的判断基准 150

三、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定位 151

四、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标准性评判 168

第六节 可罚的违法性理论 172

一、可罚的违法性的理论演进 173

二、可罚的违法性的理论基础 178

三、可罚的违法性的判断基准 183

四、可罚的违法性理论的批判与效用 188

五、可罚的违法性理论的标准性评判 195

第七节 小结 203

第四章 刑民分界的标准(Ⅱ):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之提倡 205

第一节 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基本内涵 205

一、社会相当性的内涵 206

二、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的内涵 223

三、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的判断基准 227

第二节 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的判断规则 238

一、没有法益侵害就没有犯罪 239

二、即使存在法益侵害也未必成立犯罪 241

三、严重违反社会伦理的法益侵害成立犯罪 244

四、为正当目的而采取的适当手段不成立犯罪 246

五、法益侵害与规范违反冲突时,犯罪的成立与否应视情形而定 246

第三节 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机能 248

一、立法论机能 249

二、解释论机能 254

三、违法性评价机能 264

四、责任判断机能 268

五、法定刑配置机能 270

第四节 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之证成 272

一、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与刑法谦抑 273

二、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与公众认同 278

三、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与人权保障 280

四、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与构成要件的明确性 282

五、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与我国的犯罪论体系 284

第五章 刑民分界标准之贯彻(Ⅰ):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的立法展开 286

第一节 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 286

一、合理原则 286

二、谦抑原则 288

三、科学原则 290

第二节 我国当前刑事立法之考量 291

一、概述 291

二、刑法与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契合 292

三、刑法与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冲突 294

第三节 我国当前刑事立法中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300

一、概述 300

二、犯罪化 301

三、非犯罪化 309

第六章 刑民分界标准之贯彻(Ⅱ):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司法适用 314

第一节 刑事犯罪与民事不法的一般分界 314

一、概述 314

二、司法上犯罪判断的基本原则 317

三、司法上刑事犯罪与民事不法的一般区分 326

第二节 侵犯人身权利罪与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的分界 331

一、概述 331

二、侵犯生命权的犯罪与侵犯生命权的行为的区分 332

三、侵犯健康权的犯罪与侵犯健康权的行为的区分 333

四、侵犯名誉权的犯罪与侵犯名誉权的行为的区分 334

第三节 侵犯财产罪与侵犯财产权的行为的分界 335

一、概述 335

二、侵占罪与侵占财物的行为的区分 336

三、故意毁坏财物罪与损坏财物的行为的区分 338

四、其他特殊情形下侵犯财产罪与侵犯财产权的行为的区分 339

第四节 经济诈骗罪与经济欺诈行为的分界 345

一、概述 345

二、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的区分 345

三、贷款诈骗罪与贷款欺诈行为的区分 347

四、骗取信用罪与骗取信用行为的区分 348

第五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的分界 349

一、概述 349

二、侵犯知识产权罪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的具体区分 349

第六节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环境侵权行为的分界 352

一、概述 352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环境侵权行为的区分 352

主要参考文献 354

后记 368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