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李松龄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43845792
- 标注页数:331 页
- PDF页数:343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43 ≥331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使用价值的两重性分析 1
一、引言 1
二、使用价值的理论创新:两重性假说 2
三、两重性假说与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 5
四、两重性假说与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11
五、结论 13
价值理论的动态性分析 16
一、引言 16
二、价值理论的比较静态分析 17
三、价值理论的比较动态分析 20
四、价值理论动态化的现实意义 24
五、结论 28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基于比较动态分析的认识 31
一、引言 31
二、劳动力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32
三、生产资料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35
四、生活资料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39
五、结论 43
使用价值理论与生产力研究 46
一、引言 46
二、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使用价值 47
三、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最佳组合 51
四、转变价值观念,发展社会生产力 55
五、结论 58
价值理论与生产关系研究 61
一、引言 61
二、价值理论的动态化及其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62
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价值判断 66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 69
五、结论 7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研究——基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77
一、引言 77
二、使用价值理论:生产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79
三、价值理论:生产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84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再认识 87
五、结论 9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再认识——基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分析 96
一、引言 96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认识 97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认识 100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04
五、结论 108
和谐社会的生产力 111
一、引言 111
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谐的内涵 112
三、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不和谐现象 115
四、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产力 119
五、结论 124
和谐社会的生产关系 126
一、引言 126
二、生产关系和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基础性作用 127
三、生产关系和谐:利益关系妥善协调的机制分析 132
四、生产关系和谐:市场完善、法制健全、政策配套 137
五、结论 142
和谐社会生产关系的再认识——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5
一、引言 145
二、市场非均衡、法律法规不健全条件下的生产关系 146
三、市场均衡、法律法规健全条件下的生产关系 149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产关系 153
五、和谐的生产关系能够体现公平正义 157
六、结论 161
和谐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64
一、引言 164
二、生产力和谐对生产关系和谐的促进作用 165
三、生产关系和谐对生产力和谐的反作用 168
四、构建和谐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和谐发展 173
五、结论 177
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的再认识——基于价值理论的动态性分析 179
一、引言 179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 18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 183
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 187
五、结论 19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再认识——基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分析 194
一、引言 194
二、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95
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98
四、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02
五、结论 206
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210
一、引言 210
二、多种经济成份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211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基础的内涵 214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218
五、结论 222
和谐社会的上层建筑——基于经济学意义上的认识 225
一、引言 225
二、与和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26
三、与和谐的商品交换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29
四、与和谐的分配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33
五、结论 237
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40
一、引言 240
二、和谐社会经济基础的具体内涵 241
三、与和谐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44
四、和谐社会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248
五、结论 252
和谐社会的公平与效率——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 255
一、引言 255
二、和谐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 256
三、和谐社会的公平效率关系 260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平效率关系 263
五、结论 268
和谐社会的公平与效率——基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分析 270
一、引言 270
二、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的公平与效率 271
三、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的公平与效率 274
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278
五、结论 282
和谐社会的公平与效率——基于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分析 285
一、引言 285
二、和谐的交换关系所体现的公平与效率 286
三、和谐的分配关系所体现的公平与效率 289
四、构建和谐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293
五、结论 297
和谐社会的市场研究 300
一、引言 300
二、市场不完善:社会不和谐的充分条件 301
三、市场完善: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304
四、完善市场、健全法制、促进社会和谐 308
五、结论 31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代后记) 315
一、引言 315
二、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16
三、和谐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20
四、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24
五、结论 328
主要参考文献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