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
  • 作 者:张立文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010073750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3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修订本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心学的产生 1

一、宋明理学的发端 1

二、程颢与程颐之分野 13

三、陆九渊之承接 18

第二章 陆九渊的家世、心学和著作 23

一、家世 23

二、走向心学之路 27

(一)科举求仕和心学的选择 27

(二)从政和心学本体论的建构 32

三、著作 47

第三章 社会政治思想 49

一、“民本”与“君权” 49

(一)“民本”说 49

(二)“君权”说 53

二、吏与官 55

(一)吏说 55

(二)官说 57

三、弊端与变法 59

(一)弊端 59

(二)变法 61

四、科举与人才 76

(一)科举 77

(二)人才 80

第四章 哲学的逻辑结构 83

一、从“心”经“物”到“心”的逻辑结构 83

二、“心”、“理”和“道” 87

(一)“心”论 88

(二)“理”论 94

(三)“道”论 101

三、“心”与“理”,“心”与“道” 106

(一)“心”与“理” 107

(二)“心”与“道” 111

四、“心”与“物” 114

(一)由“心”至“物” 114

(二)由“物”至“心” 121

五、理论思维的启迪 126

第五章 一二、动静学说 130

一、“一”与“二” 130

(一)何谓“一”与“二” 133

(二)“一”与“二”的关系 138

二、“动”与“静” 141

(一)“动静”是一种必然 141

(二)“动静”的相联互渗 144

(三)“心”与“动静”之连接 144

三、“变化”与“日新” 147

(一)“变化” 147

(二)“日新” 150

四、“三极”论 153

第六章 格致、知行学说 157

一、认知对象和方法 157

(一)认知对象 157

(二)认知方法 162

二、“格物”与“致知” 164

(一)“格物”论 164

(二)“致知”论 170

三、“知”与“行” 177

(一)何谓“知”、“行” 178

(二)“知先行后”说 182

四、“存养”与“剥落” 186

第七章 陆九渊与朱熹思想异同之辨 191

一、朱陆论争的由来和发展 192

(一)“道统”正宗之争 195

(二)思想来源之辨 201

二、鹅湖“为学之方”的论争 211

(一)鹅湖之会 211

(二)“易简”与“支离” 216

(三)“尊德性”与“道问学” 219

三、“无极”与“太极”、“道”与“器”之辨 223

(一)“无极”与“太极” 224

(二)“道”与“器” 230

(三)“极”的字义之争 233

四、朱陆之禅学辨 236

第八章 性和人的学说 241

一、何谓“性” 241

(一)对以往诸家“性”论的评论 242

(二)“性”的规定 246

二、“善恶”论 251

(一)人性“善恶”论的演变 251

(二)“心善”论 253

(三)“资禀”与“渐习” 254

(四)“善”与“恶”的关系 262

三、“人为贵”论 267

(一)贵者“自有”、“自知” 267

(二)“为人自当尽人道” 270

(三)“天”“人”同“道” 272

第九章 “义利”、“理欲”、“仁诚”的学说 276

一、“义”与“利” 277

(一)以往诸家的“义利之辨” 277

(二)“辨志” 282

(三)“义”与“利”之辨 286

二、“天理”与“人欲” 291

(一)何谓“天理”、“人欲” 291

(二)“道”与“欲”的关系 297

(三)“天理”与“人欲”之辨 301

(四)“道心”与“人心”之辨 306

三、“仁”、“诚”、“中”说 308

(一)“仁”说 308

(二)“诚”论 313

(三)“中”论 316

第十章 “直立”、“道势”和“三代”理想论 320

一、人的“直立”说 320

(一)以往诸家的人类起源说 320

(二)人为“直立”说 322

二、“道”与“势” 327

(一)“势”之演变 327

(二)“道”“势”关系论 332

三、“三代”理想论 337

(一)“上古”、“中古”、“后世”说 337

(二)“三代”理想论 340

第十一章 “明理”、“知道”的教育思想 345

一、“明理”的教育目的 345

二、“小学”、“大学”的教育内容和教本 351

(一)“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 351

(二)教本 354

三、为学的方法 363

(一)循序渐进 363

(二)熟读精思 365

(三)忠于原意 367

(四)勇于存疑 367

(五)辩论有进 370

(六)实事实学 372

第十二章 陆九渊哲学精神和影响 374

一、“心即理”与“性即理” 375

二、“正宗”与“继别为宗” 382

三、环节与“模型” 393

四、传播与影响 396

后记 404

购买PDF格式(13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