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花岗岩岩浆混合作用
  • 作 者:刘成东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16059122
  • 标注页数:142 页
  • PDF页数:155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7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55 ≥14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1

第一节 构造 1

一、大地构造分区 1

二、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 2

三、断裂带(缝合带)构造性质 4

第二节 地层 8

一、昆北构造带 9

二、昆南构造带 10

三、巴颜喀拉单元 11

第三节 岩浆岩 12

第二章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时空分布特征 14

第一节 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14

一、同位素测年结果分析 14

二、同位素年龄资料的统计 28

第二节 花岗岩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一、总体分布特征 34

二、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分布特征 35

三、加里东旋回花岗岩分布特征 37

四、晚华力西-印支旋回侵入岩分布特征 37

五、燕山旋回花岗岩分布特征 37

第三章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华力西-印支旋回花岗岩特征及成因 39

第一节 地质特征 39

第二节 岩相学特征 40

一、石英闪长岩 40

二、花岗闪长岩 41

三、二长花岗岩 41

四、正长花岗岩 42

五、碱长花岗岩 42

六、二云母花岗岩 43

七、角闪辉长岩 43

第三节 矿物学特征 43

一、斜长石 43

二、钾长石 49

三、角闪石 49

四、黑云母 51

第四节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5

一、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5

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5

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6

第五节 花岗岩形成环境和成因探讨 71

一、Maniar和Piccoli五组图解 71

二、Batchelo R.A.和Bowden的R1-R2图解 76

三、Pearce构造环境判别图解 76

第四章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 78

第一节 花岗岩中的包体 78

一、简要历史回顾 78

二、花岗岩中包体 79

第二节 岩浆混合作用的宏观表象及成因信息 82

一、包体的形态和大小 83

二、包体的分布 83

第三节 岩浆混合作用的微观表象及成因信息 84

一、包体的成分和类型 84

二、结构构造 84

三、包体的矿物学特征 87

第四节 岩浆混合作用的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90

一、常量元素 90

二、稀土元素 97

三、微量元素 103

第五章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浆事件及岩浆混合作用机制探讨 107

第一节 构造-岩浆事件及其演化 107

一、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性质 107

二、晋宁旋回的构造-岩浆事件及其演化 107

三、加里东旋回构造-岩浆事件及其演化 108

四、晚华力西-印支旋回构造-岩浆事件及其演化 111

五、燕山旋回构造-岩浆事件探讨 113

第二节 岩浆混合作用的SHRIMP年代学约束 114

一、样品描述 114

二、分析方法 115

三、分析结果 116

第三节 岩浆混合作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约束 119

一、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119

二、Pb、0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121

第四节 岩浆混合作用机制探讨 122

一、底侵作用是岩浆混合作用的直接原因 122

二、岩浆混合作用机理探讨 125

第六章 结论 134

参考文献 137

购买PDF格式(7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