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李露亮,李露钢著(中原工学院)
- 出 版 社: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6214119
- 标注页数:220 页
- PDF页数:230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30 ≥22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1
第一部分 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理论背景、经验背景、历史背景 17
第一章 从莫尔的“乌托邦”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 17
0 引言 17
1 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理论 18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22
3 从批判的理论到意识形态的变迁 27
第二章 苏联的原始积累与苏联模式的形成 32
0 引言 32
1 经济的多元化向一元化的转变 32
2 苏联重工业为主的发展道路 36
3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37
4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39
5 对苏联模式的批判 43
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形成与解体 46
0 引言 46
1 中国变态的封建制度的形成 46
2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49
3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社会后果 52
4 传统封建社会的解体与现代集权制度的形成 54
0 引言 63
第二部分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63
第四章 一个现代化的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63
1 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制度 65
2 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67
3 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制度 71
4 新民主主义的解体 73
第五章 制度性积累:农业产权制度的变迁 77
0 引言 77
1 历史背景 77
2 合作化运动 80
3 制度因素 85
4 意识形态因素 88
第六章 制度性积累:对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 91
0 引言 91
1 历史背景 92
2 改造过程 95
3 制度因素 98
第七章 制度变迁:国家管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04
0 引言 104
1 历史背景 104
2 全国计划管理工作的开始 107
3 经济计划编制的程序化与规范化 110
4 计划体制的确立 114
第八章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与中国实践 118
0 引言 118
1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前提 119
2 制度性积累与政策性积累 122
3 原始积累的后果 126
4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比较 128
1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133
0 引言 133
第九章 反右、大跃进、庐山会议:社会批评资源的丧失 133
第三部分 计划体制内部的冲突与危机 133
2 1957年的反右与我国主要矛盾的再一次转变 135
3 大跃进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 139
4 庐山会议 141
第十章 传统计划体制的危机 146
0 引言 146
1 意识形态的危机 147
2 政治领域的危机 150
3 经济领域的危机 153
1 原始积累的历史趋势 161
0 引言 161
第四部分 原始积累的终结与现代化变迁 161
第十一章 市场化——从集中到分散的制度变迁 161
2 传统计划体制的解体——从集中到分散的过程 165
3从集中到分散的制度变迁的意识形态原理 172
第十二章 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178
0 引言 178
1 现代企业理论与现代企业制度 178
2 国有企业的困境 183
3 国家经济职能与国有企业功能定位 188
0 引言 195
第十三章 强意识形态结构的形成与解体 195
1 近代中国重构强意识形态结构的努力 196
2 强意识形态结构的形成 199
3 强意识形态结构的解体 203
第十四章 制度分析的意识形态原理 208
0 引言 208
1 作为制度理论基石之一的意识形态理论 209
2 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原理 212
3 作为制度安排的意识形态原理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