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文艺学论纲pdf电子书下载 > 文学
文艺学论纲
  • 作 者:胡有清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305013102
  • 标注页数:380 页
  • PDF页数:395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95 ≥38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文艺学的对象、体系和方法 1

第一节 文艺学的研究对象 1

一 文学和艺术的内涵 1

二 艺术的分类和文学的地位 3

第二节 文艺学的学科体系 4

一 文艺学及其构成部门 4

二 文艺学体系的多样性 6

第三节 文艺学的研究方法 12

一 文艺学研究方法的体系构成 12

二 文艺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形态 15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 23

第一节 关于文学本质的系统认识 23

一 历来对文学本质的理论探讨 23

二 运用系统方法认识文学本质 31

第二节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33

一 文学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和性质 33

二 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部门的关系 39

第三节 文学用语言创造审美观照对象 43

一 文学用语言创造非现实的审美对象 43

二 文学活动的基本内容是非功利的审美观照 48

第四节 文学的社会作用 53

一 文学的审美照作用 53

二 文学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56

三 文学产生社会作用的特点 63

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 68

第一节 文学的内容 68

一 文学的生活内容 69

二 文学的情感内容 73

三 文学的认识内容 76

四 文学的审美内容 79

第二节 文学形象 82

一 文学形象是文学把握世界的特殊形式 82

二 文学形象的特殊形态——意象 87

三 文学形象的优化形态——典型 92

四 文学形象的意蕴体系——意境 95

第三节 文学语言 100

一 文学语言是文学的艺术语言 100

二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103

第三章 文学作品论 115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分类 115

一 文学作品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15

二 文学作品分类的历史性和相对性 117

第二节 叙事类文学 121

一 叙事类文学的性质和特点 121

二 叙事类文学的主要体裁 123

第三节 抒情类文学 129

一 抒情类文学的性质和特点 129

二 抒情类文学的主要体裁 131

第四节 表演类文学 138

一 表演类文学的性质和特点 138

二 表演类文学的主要体裁 141

第四章 文学创作论 149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 149

一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积累 149

二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构思 153

三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传达 156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艺术思维规律 160

一 艺术思维和形象思维 160

二 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 164

三 艺术思维中的抽象思维 172

四 艺术思维中的灵感现象 176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变形规律 182

一 文学创作中变形的内涵和特点 182

二 变形中的艺术真实 188

第四节 文学创作的典型化规律 195

一 典型化的基本规律 195

二 性格的丰富性和人物典型化 202

三 典型环境和人物典型化 209

第五章 文学创作主体论 215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 215

一 文学创作的主体 215

二 文学创作主体的基本修养 219

第二节 文学风格 225

一 文学风格的内涵和表现 225

二 文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229

三 文学风格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233

第三节 文学流派 238

一 文学流派的内涵和类型 238

二 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242

三 文学流派的作用 245

第四节 文学思潮 247

一 文学思潮的内涵和作用 247

二 文学思潮的若干形态 250

第六章 文学鉴赏论 266

第一节 文学鉴赏的生成和过程 266

一 文学鉴赏的生成 266

二 文学鉴赏的过程 270

第二节 文学鉴赏的性质和作用 274

一 文学鉴赏的性质 274

二 文学鉴赏的作用 277

第三节 文学鉴赏的主体 281

一 文学鉴赏的主体 281

二 文学鉴赏主体的共鸣现象 284

第七章 文学批评论 288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 288

一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内容 288

二 文学批评的系统地位和作用 293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297

一 文学批评的原理标准 297

二 文学批评标准的系统多样性 300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主体 303

一 文学批评家的文化心理结构 303

二 文学批评家的基本工作原则 306

第八章 文学发展论 311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 311

一 研究艺术起源的基本途径 311

二 关于艺术起源的主要理论 314

三 文学起源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318

第二节 文学发展和社会发展 322

一 文学发展和社会发展 322

二 文学发展和物质生产的关系 326

三 文学发展和其他精神生产的关系 331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335

一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335

二 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341

附录 348

附录一 《文学概论》教学改革的构思与实践 348

附录二 《文学概论》试题选录 367

后记 376

再版后记 379

补记 380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