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庄春波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书店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0568832X
- 标注页数:137 页
- PDF页数:160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60 ≥13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引言 1
一、《墨辩》逻辑学体系产生的背景 1
(一) 研究思维方式进化史的两大尺度 1
(二) 原始思维与原逻辑的基本特征 4
(三) 巫文化与原始思维的遗存 6
(四) “轴心时代”与逻辑学的产生 8
(五) 《墨辩》逻辑学产生的文化氛围 13
二、《墨辩》逻辑的工具精神和科学精神 19
(一) 工具--科学精神与比较文化学的启示 19
(二) 墨子的工具精神 22
(三) 《墨辩》逻辑思想的科学性与科学精神 27
(四) 《墨辩》逻辑与先秦诸子名学思想的比较 29
三、《墨辩》逻辑体系的认知观 38
(一) “名实之辩” 39
(二) “有无之辩” 42
(三) “知为之辩” 47
(四) “求之辩” 51
四、墨子的“三表法” 56
(一) 什么是“三表法”? 56
(二) “三表法”结构的解析 61
(三) “三表法”与道、儒、墨 65
五、《墨辩》逻辑的“名--本”论 68
(一) “名--本”之辩 68
(二) “名--原”之辩 75
(三) “名--用”之辩 81
六、《墨辩》逻辑的“辞--原”论 86
(一) “辞--本”之辩 87
(二) “辞--原”之辩 92
(三) “辞--用”之辩 98
七、《墨辩》逻辑的“说--用”论 101
(一) “说--本”之辩 101
(二) “说--类”之辩 102
(三) “说--用”之辩 105
(四) 《墨辩》逻辑推论三定律 110
八、《墨辩》逻辑的历史命运 115
(一) “轴心期”与《墨辩》逻辑的“中绝” 115
(二) 阴阳五行--“中国人的思想律” 118
(三)《周易》象数思维及其误区 125
九、并非结论:中西比较逻辑史与人类思维形式的进化 129
(一) 中西逻辑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 129
(二) “李约瑟问题”的逻辑学启示 132
(三) 继承《墨辩》逻辑,发展人类智慧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