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王永炎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32341054
- 标注页数:388 页
- PDF页数:396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96 ≥38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目录 1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1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1
(一)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1
(二)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1
总论 1
(三)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2
(四)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2
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3
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4
(一)体质因素 5
(二)病邪因素 5
(三)情志因素 6
(四)行为因素 6
(五)时间因素 6
(六)地域因素 6
(一)发热 7
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 7
(三)气喘 7
(二)咳嗽 7
(四)口渴 8
(五)腹痛 8
(六)胸痛 8
(七)饮食异常 9
(八)汗出异常 9
(十二)大便异常 10
(十一)呕吐 10
(十)乏力 10
(九)头晕 10
(十五)神昏 11
(十三)小便异常 11
(十四)水肿 11
(十六)抽搐 12
(十七)出血 12
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 12
(一)治疗原则 13
(二)常用治法 15
七、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9
(一)对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 19
(二)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发展概况 20
(三)对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探讨 21
八、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 22
各论 24
第一章 外感病证 24
第一节 感冒 24
第二节 外感发热 31
第三节 湿阻 37
第四节 痢疾 41
第五节 疟疾 48
第二章 肺病证 54
第一节 咳嗽 56
第二节 哮病 62
第三节 喘证 68
第四节 肺胀 75
第五节 肺痈 80
第六节 肺痨 85
第七节 肺癌 91
第三章 心脑病证 98
第一节 心悸 100
第二节 胸痹心痛 108
第三节 眩晕 117
第四节 中风病 124
第五节 失眠 132
【附】健忘 136
第六节 痴呆 138
第七节 痫病 144
第八节 癫病 149
第九节 狂病 153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158
第一节 胃痛 160
第二节 痞满 167
第三节 腹痛 172
第四节 呕吐 178
【附】吐酸 182
【附】嘈杂 183
第五节 呃逆 184
第六节 噎膈 189
【附】反胃 193
第七节 泄泻 194
第八节 便秘 200
第五章 肝胆病证 207
第一节 黄疸 209
第二节 胁痛 215
第三节 胆胀 221
第四节 鼓胀 225
第五节 肝癌 233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 238
第一节 水肿 240
第二节 淋证 246
【附】尿浊 251
第三节 癃闭 253
第四节 关格 258
第五节 遗精 262
【附】早泄 266
第六节 阳痿 267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272
第一节 郁病 274
第二节 血证 280
第三节 汗证 296
第四节 消渴 301
第五节 内伤发热 307
第六节 虚劳 313
第七节 积聚 323
第八节 厥证 329
第九节 肥胖 337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343
第一节 头痛 344
第二节 痹病 351
第三节 痉病 358
第四节 痿病 363
第五节 颤震 369
第六节 腰痛 373
方剂索引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