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增长极效应比较研究
  • 作 者:蔡之兵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09659915
  • 标注页数:238 页
  • PDF页数:25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50 ≥23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一、选题背景 1

二、选题意义 4

第二节 概念、理论与文献综述 5

一、与本书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5

二、区域与城市发展相关理论 10

三、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相关文献 12

四、文献述评 29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30

一、研究内容 30

二、技术路线 30

三、研究方法 31

第四节 论文难点与可能存在的创新 31

一、本书可能存在的创新 31

二、本书研究存在的难点 31

第二章 城市—区域发展关系研究框架 32

第一节 框架构建的要求 32

一、外在形式 32

二、内在逻辑 33

第二节 研究框架的理论支撑 33

一、整体层次的理论 33

二、个体层次的理论 35

三、主体间联系渠道理论基础 36

第三节 研究框架的实践支撑 36

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36

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基本内容 37

三、增长极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46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中影响发展关系不同层次的因素 46

一、整体因素 46

二、主体因素 47

三、渠道因素 47

四、研究框架具体形式 48

第五节 研究框架存在的前提检验 49

一、模型与数据 49

二、估计结果 52

三、稳健性检验 54

第六节 小结 55

第三章 中国增长极城市发展历程、现状及特征 56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56

一、几个容易混淆的空间概念 57

二、几个容易混淆的人口口径 57

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演变 58

四、本书研究对象的选择 61

第二节 特大城市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71

一、10个特大城市人口变化情况 71

二、10个特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73

三、10个特大城市职工工资水平 76

四、10个特大城市建成区的面积 78

五、10个特大城市对外贸易情况 80

六、10个特大城市产业结构情况 81

第三节 特大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的比较研究 84

一、特大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的比较研究 84

二、特大城市与其周边区域关系特征Ⅰ——首位度的视角 95

三、特大域市与其周边区域关系特征Ⅱ——市场潜能视角 97

第四节 小结 108

第四章 中国增长极城市与其周边区域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109

第一节 研究思路概述 109

第二节 特大城市与其周边区域发展关系的可视化 110

第三节 特大城市与其周边区域发展关系的空间计量检验 117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简介 118

二、实证模型与研究思路 120

三、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25

四、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127

第四节 小结 135

第五章 特大城市影响周边区域发展的因素研究之一——特大城市主体层面的因素 137

第一节 特大城市辐射能力的比较——基于脉冲响应模拟方法 137

一、研究辐射的方法选取 138

二、脉冲响应模型的介绍 138

三、脉冲冲击的模拟结果 139

四、模拟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151

第二节 特大城市的产业吸引指数——基于投入产出表的证据 152

一、产业吸引指数的原理和测算思路 152

二、中国各产业影响力和感应度测算 154

三、10个特大城市产业吸引指数比较 155

第三节 小结 158

第六章 特大城市影响周边区域的因素研究之二——主体之间的联系因素 160

第一节 交通联系度的考察——基于交通可达性指数 160

一、交通可达性指数 160

二、测算结果与比较 162

第二节 边界效应的考察——基于修正的一价定律 167

一、检验原理与方法 167

二、测算结果与比较 169

第三节 小结 173

第七章 特大城市影响周边区域的因素研究之三——周边区域主体层面的因素 174

第一节 研究思路的讨论 174

第二节 初始发展水平比较——基于主因子分析方法 175

一、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75

二、测算结果与比较 176

第三节 周边区域的发展能力比较 182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82

二、测算结果与比较 188

第四节 小结 193

第八章 研究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195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95

一、单个特大城市与周边区域发展关系的个体分析 196

二、不同特大城市与周边区域发展关系的比较分析 201

三、特大城市与周边区域发展关系研究的整体分析 203

第二节 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 205

一、10个特大城市应该根据测算比较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205

二、区域发展政策与地方发展政策应该协调发挥作用 206

三、特大城市应该重视自身内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206

四、周边区域应该辩证地看待与特大城市的发展关系 206

五、交通政策与产业政策在临近区域发展过程中应该共同发挥作用 207

第九章 基于城市增长极效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208

第一节 增长极城市层面 208

一、“增点” 208

二、“实点” 210

第二节 增长极城市群层面 211

一、“实点”阶段 211

二、“连点”阶段 212

三、“通点”阶段 213

第三节 联结增长极城市群层面 215

第十章 结语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218

参考文献 220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