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信息文明与当代哲学发展译丛  信息伦理学
  • 作 者:卢恰诺·弗洛里迪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32777105
  • 标注页数:524 页
  • PDF页数:56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5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560 ≥52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信息革命之后的伦理学 1

概述 1

1.1 导言:超历史困境 4

1.2 泽字节(Zettabyte)时代 6

1.3 作为再本体论化技术的信息与通信技术 8

1.4 全球信息圈,或信息如何日益成为我们的生态系统 10

1.5 关于信息圈的形而上学 13

1.6 作为第四次革命的信息转向 19

1.7 信息体的演化 20

结论 23

第2章 什么是信息伦理学? 26

概述 26

2.1 导论:信息伦理学的一个统一模型 27

2.2 第一阶段:信息伦理学作为信息资源的伦理学 29

2.3 第二阶段:作为信息化产品伦理学的信息伦理学 32

2.4 第三阶段:作为信息化环境伦理学的信息伦理学 33

2.5 第四阶段:作为宏观伦理学的信息伦理学 35

结论 39

第3章 抽象方法 40

概述 40

3.1 导论:论抽象层次这一观念 41

3.2 一个抽象层次的定义 44

3.3 抽象与本体论承诺 48

3.4 抽象方法的一种应用:远程临场 51

3.4.1 作为认知失误的临场 52

3.4.2 作为成功观察的临场 58

3.4.3 虚拟色情 64

3.4.4 对于临场作为成功观察的一种异议 66

3.4.5 信息隐私:从侵入到绑架 70

3.4.6 抽象方法与远程临场 73

结论 74

第4章 作为e-环境伦理学的信息伦理学 76

概述 76

4.1 导论:基础主义问题 77

4.2 经典宏观伦理学与信息与通信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83

4.3 宏观伦理学的一个信息模型 87

4.4 从计算机伦理学到信息伦理学 91

4.5 信息伦理学作为受动者导向的和存在中心的理论 92

4.5.1 存在的统一性 93

4.5.2 虚无、非存在或形而上熵的统一性 94

4.5.3 变化的统一性 97

4.5.4 信息空间平等原理 97

4.6 信息伦理学的规范方面:四条伦理原理 101

4.6.1 善的非单调本性及其复原力 103

4.7 作为宏观伦理学的信息伦理学 106

4.7.1 信息伦理学是一种完备的宏观伦理学 106

4.7.2 信息伦理学与其他非标准伦理学 109

4.7.3 信息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 110

4.7.4 信息伦理学与道义论 111

4.7.5 信息伦理学与结果论 111

4.8 案例分析:三个例子 114

4.8.1 恶意破坏 115

4.8.2 生物工程 118

4.8.3 死亡 119

结论 121

第5章 信息伦理学与基础主义论争 125

概述 125

5.1 导论:寻求计算机伦理学的基础 126

5.2 “无解论立场”:计算机伦理学算不得一门真正的学科 128

5.3 专业论立场:计算机伦理学作为教育方法论 131

5.4 理论的计算机伦理学与唯一性论争 135

5.5 激进立场:计算机伦理学是一门独一无二的学科 136

5.6 保守立场:计算机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 138

5.7 创新论立场:作为计算机伦理学基础的信息伦理学 142

结论 145

第6章 信息圈的固有价值 149

概述 149

6.1 导论:道德行动的一个对象导向模型 150

6.2 信息在伦理学中的功能 159

6.3 关于信息的一个价值论分析 164

6.3.1 对康德价值论的一种批判 166

6.3.2 价值论的受动者导向研究路径 169

6.3.3 信息伦理学的普世价值论 178

6.4 五种异议 181

6.4.1 本体论的必要性 182

6.4.2 一个信息化实体如何能够有一种“它自身的善”? 183

6.4.3 恶怎么了? 188

6.4.4 存在交流问题吗? 191

6.4.5 正确但不相干? 193

结论 195

第7章 人工能动者的道德 197

概述 197

7.1 导论:关于能动者与受动者的标准与非标准理论的对比 199

7.2 什么是能动者? 203

7.2.1 能动者的一种有效表征 206

7.2.2 一些例证 208

7.3 什么是一个道德能动者? 215

7.4 无心灵的道德 217

7.4.1 目的论异议 218

7.4.2 意向论异议 218

7.4.3 自由异议 219

7.4.4 责任异议 220

7.5 道德阈限 223

7.6 一种具体应用 226

7.6.1 伦理规范 227

7.6.2 审查制度 229

7.7 拓展道德能动者范围的益处 230

结论 234

第8章 制人的建构性价值 237

概述 237

8.1 导论:反应性与主动性宏观伦理学 239

8.2 美德伦理学作为建构论伦理学的视野与局限 241

8.3 为什么信息伦理学不能以美德伦理学为基础 245

8.4 生态创制 247

8.5 信息圈中的创制 248

8.5.1 界面 249

8.5.2 开源 251

8.5.3 数字艺术 254

8.5.4 自身的建构 256

8.5.5 虚拟共同体 256

8.5.6 关于网站的建构论 258

8.6 “制人” 258

结论 262

第9章 人工之恶 265

概述 265

9.1 导论:恶的本性 266

9.2 非实质论:对恶的实存的一种紧缩论解释 270

9.3 恶的演化与神正论问题 272

9.4 人工之恶 275

结论 281

第10章 良善意志的悲剧 285

概述 285

10.1 导论:为一种良善意志建立模型 286

10.2 悲剧与丑闻 290

10.3 IT-神正论问题 294

10.4 卡桑德拉的困境 295

10.5 摆脱悲剧的条件 299

10.5.1 哥本哈根共识:以信息应对信息 303

结论 306

第11章 自身的信息本性 308

概述 308

11.1 导论:柏拉图与战车问题 310

11.2 自我论与它的两个分支 313

11.3 作为共时个体化的自我论 316

11.4 一个调和性的假设:三重膜模型 320

11.4.1 第一阶段:有形膜与有机体 322

11.4.2 第二阶段:认知膜与理智动物 323

11.4.3 第三阶段:意识膜和具有自身意识的心灵 324

11.5 信息与通信技术是自身的技术 325

11.5.1 具形:从二元性到极性(polarism) 326

11.5.2 空间:定位与存在之间的分离 327

11.5.3 时间:过时与老化之间的分离 327

11.5.4 记忆与互动:固定自身 328

11.5.5 知觉:数字化凝视 329

11.6 认识的逻辑 331

11.7 从自我论到自身的生态论 333

结论 333

第12章 信息隐私的本体论解释 335

概述 335

12.1 导论:最宝贵的所有物 336

12.2 信息隐私与计算机伦理学 337

12.3 信息隐私作为本体论冲突的功能 339

12.4 本体论冲突与新旧信息与通信技术之间的差别 341

12.5 被再本体论化的信息圈中的信息隐私 345

12.5.1 赋予信息能动者以能力 346

12.5.2 回归(数字)共同体 347

12.5.3 各种隐私理论评价 352

12.5.4 信息隐私的本体论解释及其道德价值 355

12.6 信息隐私、个人身份认同与生物测量学 361

12.7 对于一种信息隐私理论的四个挑战 364

12.7.1 对于信息隐私的非西方研究路径 365

12.7.2 个人主义与信息隐私的人类学 367

12.7.3 信息隐私的范围与限度 370

12.7.4 公共的,被动的与主动的信息隐私 374

12.8 非信息隐私 376

结论 377

第13章 分布式道德 381

概述 381

13.1 导论:分布式道德的基本观念 382

13.2 导论:不存在分布式道德的旧伦理情景 383

13.3 存在分布式道德的新伦理情景 387

13.4 分布式道德的某些例子 390

13.4.1 购物的撒玛利亚人 390

13.4.2 弹性忠实:合作银行 391

13.4.3 给予的力量:JustGiving公司 392

13.4.4 社会导向的资本主义:P2P借贷 392

13.5 巨大的挑战:驾驭分布式道德的力量 393

13.6 分布式道德与促成性基础伦理 396

结论 400

第14章 信息商业伦理学 403

概述 403

14.1 导论:从信息伦理学到商业伦理学 405

14.2 商业的信息化分析 407

14.3 WHI伦理问题:什么,如何,以及影响 412

14.4 规范压力点 414

14.5 合乎伦理的商业 417

结论 421

第15章 全球性信息伦理学 423

概述 423

15.1 导论:从全球化到信息伦理学 424

15.1.1 压缩 425

15.1.2 扩张 426

15.1.3 多隙性 426

15.1.4 远程临场 427

15.1.5 同步化 427

15.1.6 相关性 428

15.2 将伦理全球化 429

15.3 全球通信伦理学与全球信息伦理学 429

15.4 全球信息伦理学与狮子的问题 430

15.5 全球信息伦理学及其优点 433

15.6 全球化信息的伦理学的代价:假设本体信任 435

结论 438

第16章 捍卫信息伦理学 443

概述 443

16.1 导论:应对怀疑者 444

16.2 信息伦理学是一种新闻伦理学 445

16.3 信息伦理学的还原论色彩太浓重 447

16.4 信息伦理学未能表明什么信息构成一个个体 448

16.5 信息伦理学鼓吹在伦理话语中去人类中心化是个错误 451

16.6 信息伦理学是无法应用的 453

16.7 信息伦理学要求人们承担职责外义务 455

16.8 信息伦理学说教太过 457

16.9 信息伦理学对于固有道德价值的衡量并不足够清晰与具体 458

16.10 信息伦理学从道德价值到道德尊重的推理不正确 459

16.11 信息伦理学关于存在固有的道德良善的否定性论证不正确 461

16.12 信息伦理学的普遍性主张是不清晰的,而且可能是矛盾的 462

16.13 信息伦理学的平等主义站不住脚 466

16.14 信息伦理学陷于自然主义谬误 468

16.15 信息伦理学对固有价值的说明不正确 469

16.16 信息伦理学是反直觉的 470

16.17 信息伦理学之采用抽象层次方法是个错误 471

16.18 信息伦理学关于人工能动者之为自主道德能动者的解释是错误的 472

16.19 信息伦理学过于保守 473

16.20 信息伦理学是泛神论的,或泛心论的理论 474

结论 476

结语 478

参考文献 482

索引 508

购买PDF格式(15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