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文学理论的转型  1984-1987
  • 作 者:马慧娜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7773219
  • 标注页数:192 页
  • PDF页数:20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03 ≥19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1

0.1 解题 1

0.1.1 选题说明及创新之处 1

0.1.2 本书所论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9

0.1.3 本书的研究方法 13

0.2 启蒙与八十年代 14

第一章 1984年:关于文学性的转型——从文学形象特征论到文学审美特征论 27

1.1 文学形象特征论 27

1.1.1 周扬20世纪30至50年代对文学形象特征论的论述 28

1.1.2 20世纪50—70年代文学理论教材和论著中对“文学形象特征论”的界说 34

1.1.3 文学形象特征论与别林斯基、黑格尔相关理论的关系 38

1.1.4 新时期关于文学形象特征论的争论 41

1.2 文学审美特征论 46

1.2.1 文学审美特征论的提出 46

1.2.2 文学审美特征论的形成与主要观点 51

1.2.3 文学审美特征论的实质——情感评价 57

1.2.4 文学审美特征论的意义及反思 64

第二章 1985年:方法论的转型——一次失败却影响深刻的转型 69

2.1 文学理论对“方法论”的接纳 69

2.1.1 “方法论”的热潮 69

2.1.2 认识论视域下文艺理论界对“方法论”的接纳和应用 72

2.2 “方法论”的成果 75

2.2.1 具体分析文章 81

2.3 “方法论”热的背景和动因 91

2.4 “方法论”的意义 96

第三章 1986年:从客体向主体的转型——“文学主体性”的提出 100

3.1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的提出 100

3.1.1 对《论文学的主体性》的解读 100

3.1.2 “主体性”理论的意义 117

3.2 文学主体性论争的延续 119

3.2.1 “向内转”和“大地与云霓” 119

3.3 主体性视野下的向内转:文艺心理学的兴起 122

第四章 1987年: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型——文体研究的兴起 129

4.1 文体的概念 129

4.2 文体研究的文化背景及学理背景 131

4.2.1 新时期文学创作对文体研究的推动 131

4.2.2 系统方法论热潮以及西方文艺思潮的推动 133

4.3 新时期的文体研究:语言、结构、叙事 136

4.3.1 语言 136

4.3.2 结构 138

4.3.3 叙事 139

4.4 从认识论走向本体论 141

结语 143

附录:文学理论的活力在于时代的选择——童庆炳先生学术访谈录 150

参考文献 170

后记 191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