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汉语时位范畴及时位短语“介X时”研究
  • 作 者:王耿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7205260
  • 标注页数:247 页
  • PDF页数:258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58 ≥24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时间观念的维度与时位范畴的构建 1

一、时间观念的维度与时间观念的表达 1

1.1 时间观念的维度 1

1.2 时间观念表达的基础 5

二、汉语时位范畴的构建 11

2.1 时位研究概览 11

2.2 汉语时位范畴构建的基础 13

2.3 汉语时位范畴的界定及表达形式 16

三、时位范畴观照下时量、时点、时段的再认识 21

3.1 时点的时量内涵和时段的表位功能 21

3.2 时量与时点、时段的相对性 22

3.3 时间词中时量隐现的制约因素 24

四、本书的研究对象、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 30

4.1 研究对象 30

4.2 理论背景 30

4.3 研究现状 32

第二章 时位短语“介X时”的共时研究 39

一、“介X时”概观 39

1.1 “介X时”的语法地位 39

1.2 “介X时”的句法功能 42

1.3 “介X时”的语义功能 45

二、“介X时”中的前置介词 48

2.1 前置介词的结构类别 48

2.2 前置介词的语义类别 50

2.3 前置介词的隐现 59

2.4 前置介词的选择 68

2.5 前置介词的句法效应 73

三、“介X时”中的“时”类词 93

3.1 “时”类词的变体及性质 93

3.2 “时”类词的选择 106

3.3 “时”类词的隐现 110

四、“介X时”中的X 111

4.1 “介X时”中X的结构类型 111

4.2 X的类型对“介X时”组配的影响 118

五、个案考察(一):前加特定形式词的“当X时,Y”句式 121

5.1 时位强调式 123

5.2 条件强调式 125

5.3 让步强调式 128

5.4 递进强调式 130

5.5 古代汉语中的情况 132

5.6 小结 133

六、个案考察(二):核心连贯型“当X时”的形式、功能及其语值 134

6.1 核心连贯型“当X时”的结构形式 135

6.2 核心连贯型“当X时”与中心句的组配 140

6.3 核心连贯型“当X时”的表达功能 142

七、个案考察(三):“当X时”中“时”类词的隐现 149

7.1 “当X时”中“时”的隐现差异及原因 151

7.2 “当X时”中“时”的隐现条件 153

第三章 时位短语“介X时”的历时检视 161

一、古代汉语中的“介X时” 161

1.1 时间介词的历时变化 161

1.2 古代汉语中“时当”类“介X时” 162

1.3 古代汉语中“时源”类“介X时” 163

1.4 古代汉语中“时至”类“介X时” 163

二、“介X时”中“时”类词的历时变化 164

2.1 含“时”标记的“时”类词 164

2.2 不含“时”标记的“时”类词 177

三、“介X时”中X的嬗变 181

3.1 体词性X 183

3.2 谓词性X 188

3.3 X为φ 192

四、“当X时”的构式演变及其相关问题 200

4.1 引言 200

4.2 “当X时”的构式特征及研究框架 201

4.3 构式化前变化:“当X时”的形式扩展及紧缩 203

4.4 构式化:“当X时”的形义共变 208

4.5 构式化后变化:“当X时”中“时”的脱落 210

4.6 “当X时”构式演变动因和构式化机制 212

4.7 结语 214

第四章 时间短语“介X时”的方言表现 215

一、方言中的“介X时” 215

1.1 方言中的时间介词 215

1.2 方言中“时”类词 217

二、保康方言中的“介X哩时候儿” 218

2.1 保康方言中的时间介词 219

2.2 保康方言中的“哩时候儿” 220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222

一、研究价值 222

二、主要结论 223

三、研究展望 226

参考文献 228

附录 主观视点与实证方法 237

后记 246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