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山地高陡复杂构造地震信息精细解释技术
  • 作 者:罗仁泽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030552174
  • 标注页数:260 页
  • PDF页数:27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73 ≥26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1山地高陡复杂构造概述 1

1.1 山地高陡复杂构造地貌特征 1

1.1.1 简单低缓构造 2

1.1.2 中等复杂构造 2

1.1.3 高陡复杂构造 2

1.1.4 山地高陡复杂构造 4

1.1.5 山地逆掩推覆构造特征 5

1.2 山地高陡复杂构造分类 6

1.2.1 根据构造运动期次分类 6

1.2.2 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分类 11

1.2.3 根据受力方式、方向和组系分类 13

2山地高陡复杂构造剖面地质评价 17

2.1 地震反射剖面品质分析 17

2.2 地震反射剖面地质评价 18

2.2.1 地震反射剖面地质评价标准 18

2.2.2 地震反射剖面品质评价方式 18

2.2.3 碳酸盐岩出露区资料评价 21

2.2.4 火山岩出露区资料评价 21

2.3 山地复杂构造剖面品质分析 23

2.3.1 客观地评价山地高陡复杂构造剖面品质 23

2.3.2 影响地震反射品质因素 23

2.3.3 反射特征与相变的关系 23

2.3.4 特殊岩性反射特征 24

2.4 地腹构造形态与剖面品质的关系 25

2.4.1 山地陡倾界面的反射特征 25

2.4.2 构造的纵向变异 25

2.4.3 近地表结构对资料品质的影响 28

3山地高陡复杂构造剖面分辨率讨论 31

3.1 地震反射剖面分辨率 31

3.1.1 地震分辨率的基本概念 31

3.1.2 地震横向分辨率(空间分辨率) 37

3.1.3 通过提高分辨率来解决地质问题 38

3.1.4 剖面提高分辨率处理的目的 38

3.2 高分辨处理资料的应用 39

3.2.1 振幅属性预测储层 40

3.2.2 改变剖面显示方式突出储层 40

3.2.3 精细解释高分辨剖面 42

3.3 山地高陡复杂构造分辨率讨论 43

4剖面极性鉴别及处理质量监控 44

4.1 极性确定的重要性 44

4.2 地震反射剖面必须极性统一 44

4.3 地震反射剖面极性的确定 44

4.3.1 国际标准(SEG)极性 44

4.3.2 国际标准极性与合成地震记录极性的关系 45

4.3.3 地震反射剖面极性鉴别的方法 45

4.4 地震反射剖面极性判别的认识 45

4.5 地震资料处理质控体系的建立 46

4.5.1 质控技术思路 46

4.5.2 保真、保幅监控 52

4.5.3 剖面分辨率监控 54

4.5.4 剖面成像精度监控 56

4.5.5 资料处理效果分析评价 58

4.5.6 资料处理质控流程 61

5山地高陡复杂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62

5.1 山地高陡复杂构造精细解释流程 62

5.1.1 资料收集 62

5.1.2 完成地质任务条件分析 62

5.1.3 研究区概况 62

5.2 确定主要反射层和标准层 63

5.2.1 地震反射标准层代表性较强 63

5.2.2 具有明显的地震反射特征 64

5.2.3 反映地层厚度变化规律 65

5.2.4 地震反射标准层对应明显的岩性界面 65

5.3 地质界面的综合标定技术 66

5.3.1 地震反射层位地质界面的标定过程 67

5.3.2 地震合成记录的制作方法 68

5.3.3 地震反射层的地质层位标定方法 70

5.3.4 地震测井资料标定地质层位 70

5.3.5 从相邻研究区引入地质层位 72

5.3.6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地质层位 73

5.3.7 薄互层地质界面标定技术 73

5.3.8 深度域地质界面标定技术 74

5.3.9 地质层位标定精度分析 74

5.3.10 主要地震反射层波形特征描述 75

5.4 确定研究区的构造样式 76

5.4.1 构造样式的定义 76

5.4.2 构造样式的简单分类 76

5.4.3 构造样式确定的意义 78

5.5 走滑构造的特征 79

5.5.1 走滑构造分类 79

5.5.2 如何识别走滑构造 80

5.5.3 反转构造 82

5.5.4 叠瓦状构造组合 83

5.6 盐上、盐下构造特征分析 83

5.6.1 盐上及盐下构造 84

5.6.2 底辟构造 86

5.6.3 底辟构造分类 86

5.6.4 盐上地层的变形特征 87

5.6.5 盐下的构造形态特征 88

5.7 山地高陡复杂构造 88

5.7.1 高陡复杂构造的地质特点 89

5.7.2 构造主体推覆倒转 89

5.7.3 正扫帚状构造样式 90

5.7.4 倒扫帚状构造样式 90

5.7.5 断鼻构造特征 90

5.8 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对比追踪 92

5.8.1 水平剖面与偏移剖面的对应关系 92

5.8.2 山地高陡复杂构造地震反射波的识别 94

5.8.3 山地复杂构造时间剖面闭合 98

5.8.4 山地复杂构造平面与空间解释 99

5.8.5 山地复杂构造综合地质解释 100

5.9 山地复杂构造剖面平衡技术 100

5.9.1 山地复杂构造平衡剖面制作 100

5.9.2 山地复杂构造模型正演技术 101

5.9.3 山地复杂构造模型正演技术思路 103

5.9.4 地腹地质体波场响应特征 104

5.9.5 山地高陡复杂构造AVO正演分析 104

6山地高陡复杂构造建模 106

6.1 时-深转换速度场的构建 106

6.2 山地地震勘探技术攻关 106

6.3 山地复杂构造断层解释 108

6.3.1 山地复杂构造精细解释流程 111

6.3.2 构造层的划分及主要反射层波组特征 111

6.3.3 山地复杂构造的形成机制 112

6.3.4 山地高陡复杂构造解释的陷阱 116

6.3.5 山地高陡复杂构造圈闭识别 119

6.4 山地复杂构造断层分类 121

6.4.1 断层简单分类 121

6.4.2 沉积盖层断层和基底断层 123

6.4.3 断裂对构造的控制作用 123

6.4.4 断裂的形态及组合特征 124

6.4.5 断层控制褶皱 132

6.4.6 褶皱伴生断层 133

6.4.7 正断层模式 134

6.4.8 山地高陡复杂构造断层解释 138

6.5 成果平面图的绘制 139

6.5.1 山地复杂构造时深转换 140

6.5.2 山地复杂构造成果平面图精度分析 141

6.5.3 古构造图的绘制 143

6.5.4 地质成果的质量保证 143

6.6 地质研究报告编写 144

6.6.1 总结报告编写的规范要求 144

6.6.2 山地复杂地质成果汇报多媒体制作技巧 144

6.6.3 山地地震勘探成果归档 145

7山地复杂构造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146

7.1 地震属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146

7.1.1 地震属性代表的地质意义 146

7.1.2 地震属性分类及应用 146

7.2 如何提取地震属性 147

7.2.1 沿层属性提取技术 147

7.2.2 体属性提取技术 147

7.2.3 地震属性表征的储层响应特征 149

7.2.4 利用地震属性反映储层特征的方法 149

8储层综合预测技术 151

8.1 储层预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151

8.2 储层综合预测技术思路及方法 151

8.2.1 储层基本地质特征分析 152

8.2.2 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155

8.2.3 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特点 156

8.2.4 储层井震模式建立 156

8.2.5 嘉陵江组储层地震反演 159

8.2.6 储层有利区划分 163

8.2.7 储层预测可靠性评价 164

9山地复杂构造裂缝预测 165

9.1 裂缝成因 165

9.1.1 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 165

9.1.2 非构造因素产生的裂缝 165

9.2 裂缝的特征 166

9.3 裂缝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167

9.4 山地叠后裂缝检测 170

9.4.1 山地叠后裂缝检测方法原理 170

9.4.2 山地叠后裂缝检测试验效果分析 170

9.4.3 裂缝预测平面分布特征 172

9.5 山地叠前裂缝检测 173

9.5.1 山地叠前裂缝检测方法原理 173

9.5.2 山地裂缝发育带预测的AVA技术 173

9.5.3 山地裂缝发育带预测的FVA技术 174

9.5.4 方位角数据的处理 175

9.6 裂缝方位体地质解释 176

9.6.1 裂缝方位体切片解释 176

9.6.2 裂缝密度体切片解释 177

9.6.3 叠前裂缝预测应用效果 177

9.6.4 方位地震属性的提取 179

9.7 叠前裂缝检测应用效果分析 179

9.7.1 “茅口组”裂缝分布特征 179

9.7.2 “栖霞组”裂缝分布特征 179

9.7.3 “长兴组”裂缝分布特征 181

9.7.4 “飞仙关组”裂缝分布特征 181

10油气盆地评价技术 185

10.1 区带优选评价 185

10.2 山地构造圈闭评价规范 185

10.3 地震构造圈闭综合评价 185

10.3.1 山地圈闭分类 185

10.3.2 山地构造圈闭含油气性评价 186

10.3.3 山地构造圈闭含油气性评价参数 186

10.4 成果评价及井位建议 186

10.4.1 野外采集及资料品质评价 187

10.4.2 资料处理流程及处理效果评价 187

10.4.3 地震资料解释成果评价 187

10.5 建议钻探井位目标 188

10.5.1 构造成果 188

10.5.2 储层预测成果 188

10.5.3 裂缝预测成果 188

10.5.4 综合油气评价成果 189

11山地地震解释新技术 192

11.1 三维相干解释技术 192

11.1.1 三维相干技术基本原理 192

11.1.2 相干体参数选取 192

11.2 山地宽方位三维精细解释技术 194

11.2.1 面切片解释技术 194

11.2.2 体切片解释技术 194

11.2.3 水平切片解释技术 195

11.2.4 沿层切片解释技术 195

11.2.5 立体可视化技术 195

11.3 山地三维可视化技术 195

12多分量地震资料精细处理解释技术 198

12.1 多波多分量勘探历程 198

12.2 多波地震精细处理技术 199

12.2.1 多波资料处理的重难点及对策 199

12.2.2 多波资料精细处理技术措施 199

12.3 多波资料精细解释 200

12.3.1 多波地质层位标定技术 203

12.3.2 多波地震层位解释技术 210

12.3.3 多波断层解释技术 215

12.3.4 多波地震资料匹配技术 220

12.4 多波沉积相分析技术 225

12.4.1 多波沉积相解释技术 225

12.4.2 多波层序地层分析 226

12.4.3 多波层序划分 226

12.5 多分量地震反演 243

12.5.1 多分量地震反演概述 243

12.5.2 岩石物理参数分析及参数优选 243

12.5.3 山地多波数据联合反演技术 246

12.5.4 多波联合反演流程参数 246

13时频分析技术概述 253

13.1 时频分析基础 253

13.2 时频分布的特性 253

13.3 时频分析技术应用 253

13.3.1 时频分析的优势和缺陷 253

13.3.2 时频分析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254

14突变论解释技术 256

14.1 突变论在山地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256

14.2 突变论预测储层的含油气性 256

14.3 突变论预测裂缝性储层 257

14.4 利用突变论识别地质体异常边界 257

14.5 结论及认识 259

参考文献 260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