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从“生产”到“规范”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批判
  • 作 者:王时中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16798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引论 1

第一章 古今中西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 7

(一)“中体西用论”:洋务派对“古今中西”问题的应对 8

(二)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纷争:以“进化论”为公约数 10

(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13

(四)马克思主义的深度中国化:期待新的推进 17

第二章 《资本论》阐释中的辉格史观批判 20

(一)巴特菲尔德的“两难” 21

(二)对《资本论》的辉格阐释 24

(三)走出《资本论》的辉格阐释 29

第三章 重评《资本论》的理论进路 35

(一)“现实的具体”不是“思维的具体” 36

(二)“抽象的范畴”何以成为“真实的现实” 38

(三)思维行程中的“具体”再现 41

(四)“具体的总体”不是“现实的具体” 43

第四章 从“对称性”到“非对称性”:一条可能的思路 48

(一)问题的提出:形而上学“对称性”结构的突破 48

(二)“自我”与“他者”的非对称性:重评康德的“二律背反” 50

(三)“商品”与“货币”的非对称性:马克思的“之间”立场 54

(四)“可能的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跨越性批判 59

(五)从“可能性”到“现实性”:“非对称性关系”的实践意义 64

第五章 “事实”与“价值”的非对称性:历史科学的价值维度 67

(一)问题的提出:“事实”与“价值”的非对称性 68

(二)历史科学的概念构成:从“普遍性”到“个别性” 70

(三)历史科学概念的价值担当:“普遍的个别性”是否可能? 75

(四)历史科学价值的客观性:“普遍的个别性”如何可能? 78

(五)价值客观性的先验论证:李凯尔特历史科学的方法论 81

第六章 “非对称性”中的“现实能动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阐发坐标 86

(一)“普遍法则”与“自由意志”:康德对近代政治哲学的批判性综合 87

(二)“自在自为的意志”:黑格尔对康德权利科学的批判 89

(三)“非对称性”中的现实“能动性”:马克思哲学的政治主题 93

第七章 规范的正当性论证:康德伦理学的当代阐发 99

(一)为什么要回到康德的伦理学? 99

(二)规范性论证的三个条件与近代以来的四种方案 102

(三)从自主到自律:规范性的来源、根据及其论证 106

(四)质疑与回应:康德伦理学的背离还是辩护? 110

(五)重读康德的“先验逻辑”:对科尔斯戈德阐发的再推进 114

第八章 从“生产”到“规范”:凯尔森对马克思哲学的批判与拓展 127

(一)在“事实”与“道德”之间:纯粹规范的自主性论证 128

(二)在“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凯尔森对马克思辩证逻辑的批评 132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难题:凯尔森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批评 136

(四)在“特殊对象”与“特殊逻辑”之间:对凯尔森批评的回应 144

(五)从“纯粹的规范”到“规范的逻辑”:凯尔森纯粹法理论的缺失 151

第九章 从“理性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主题的近康德阐发 162

(一)从“认识结构的三重性”到“生产劳动的三重性” 163

(二)从“先验幻相”到“价值之谜” 168

(三)从“理性批判”到“资本批判” 172

第十章 《资本论》的前提批判:以康德权利科学为坐标 180

(一)自由的双重意义:从“道德科学”到“权利科学” 181

(二)权利的双重意义:从私人权利到公共权利 184

(三)“货币”与“权利”的同构性:一个跨越性批判 189

第十一章 人何以能为自己立法:以康德“自律”观为视角 196

(一)一个新的领域:康德对休谟问题的推进 197

(二)一个新的元素:自由的二重性 199

(三)一种新的统一性:自律的可能性 202

(四)一个新的问题:康德自律观的回响 206

(五)一种新的科学:自律是形容语的矛盾吗 209

第十二章 萨维尼对罗马法的复兴:从“民族性”到“科学性”的参照典范 213

(一)法的民族性格与双重生命:复兴罗马法的可能性 214

(二)作为民族共同意识的罗马法:复兴罗马法的必要性 217

(三)民族精神何以转化为法律科学:复兴罗马法的可行性 220

(四)批判与反思:萨维尼历史法学的历史意义 223

结语 229

参考文献 235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