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中国宜居密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工业技术
中国宜居密度研究
  • 作 者:胡晓青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112224234
  • 标注页数:271 页
  • PDF页数:28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81 ≥271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提出 1

1.2 相关研究 2

1.3 相关概念 8

1.3.1 城市区域定义 8

1.3.2 城市用地分类 12

1.3.3 居住密度指标 15

1.4 全文框架 24

第2章 居住密度的历史演变 25

2.1 历史溯源——早期聚落 25

2.1.1 旧石器时代 25

2.1.2 新石器时代 26

2.2 聚族而居——乡村聚落 29

2.3 密集居住——城市聚落 33

2.3.1 功能特征 34

2.3.2 规模等级 36

2.3.3 人口构成 38

2.3.4 居住结构 39

2.4 密度演变——中国城市 41

2.4.1 早期城市 42

2.4.2 战国及秦汉 42

2.4.3 唐宋 43

2.4.4 元明清 47

2.4.5 近代城市 49

2.5 密度演变——西方城市 50

2.5.1 早期城市 51

2.5.2 古希腊古罗马 51

2.5.3 中世纪封建社会 53

2.5.4 文艺复兴时期 55

2.5.5 工业革命以后 56

2.6 小结 59

第3章 居住密度的特征分析 61

3.1 宏观层面——全球视野 61

3.1.1 人口增长 61

3.1.2 土地资源 68

3.1.3 密度特征 71

3.2 中观层面——城市背景 73

3.2.1 人口密度 74

3.2.2 建筑密度 84

3.2.3 密度分布 92

3.3 微观层面——居住街区 101

3.3.1 结构演变 101

3.3.2 密度分布 103

3.3.3 典型街区 105

3.4 小结 115

第4章 居住密度的生成机制 118

4.1 基础条件——环境资源 118

4.2 发展动力——经济技术 120

4.2.1 生产方式 120

4.2.2 经济水平 121

4.2.3 交通技术 124

4.2.4 土地使用 126

4.3 外在控制——规划指标 130

4.3.1 规划体系 130

4.3.2 控制指标 137

4.4 内在特质——社会文化 147

4.4.1 文化习惯 148

4.4.2 家庭结构 150

4.5 空间因素——住区形态 151

4.5.1 住宅层数 151

4.5.2 组合形式 153

4.6 聚居演化——密度生成 154

4.6.1 聚居过程 154

4.6.2 演变阶段 160

4.7 小结 164

第5章 居住密度的宜居策略 167

5.1 宜居理念 167

5.1.1 身心健康 168

5.1.2 促进交往 171

5.1.3 社会公平 173

5.1.4 生活质量 175

5.1.5 环境资源 176

5.1.6 经济高效 180

5.2 非宜居密度 180

5.2.1 商业利益主导 181

5.2.2 规划缺乏依据 185

5.2.3 发展速度过快 186

5.2.4 高密度与拥挤 187

5.2.5 低密度与蔓延 190

5.2.6 套均面积过大 193

5.3 宜居策略 196

5.3.1 控制增长边界 196

5.3.2 调整用地结构 200

5.3.3 注重城市设计 202

5.3.4 引入生态理念 205

5.3.5 实施规划引导 206

5.3.6 开展系统研究 212

5.4 小结 214

第6章 居住密度的定量分析——以上海为例 217

6.1 发展历程 217

6.1.1 开埠前 217

6.1.2 开埠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218

6.1.3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220

6.1.4 改革开放后 222

6.2 人口密度 224

6.2.1 人口 224

6.2.2 面积 226

6.2.3 人口密度 233

6.3 建筑密度 238

6.3.1 住宅建设 238

6.3.2 建筑密度 240

6.3.3 居住结构 242

6.4 驱动因素 251

6.5 规划控制 256

6.6 小结 258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260

7.1 结论 260

7.2 展望 263

参考文献 264

后记 271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