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 作 者:高楠,徐可超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137379
  • 标注页数:337 页
  • PDF页数:35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51 ≥33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建构以文学实践为对象的中国文学理论 1

一 一个关键性提法的纠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由文学纠正为文学实践 1

二 文学理论疏离文学实践的现实状况 6

三 建构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关联的中介范畴 14

四 打通理论、批评及实践界限,在三者的互为场域中建构文学理论 18

第二章 文学理论构入实践的问题属性 22

一 文学理论的观念性误区 23

二 文学理论的实践属性 27

三 实践总是以问题方式向文学理论现身 34

四 文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语境性与观念化 40

第三章 文学活动的目的性与实践主体性 44

一 文学活动与文学创造 44

二 文学创造的合目的性 52

三 文学创造与社会生活互动 58

第四章 实践论的文本阐释学 64

一 文学文本实践性的根基在于文本的本体性 65

二 文学文本的本体性构建文学文本学的实践性 78

三 实践论文本阐释学的阐释运作 96

第五章 文学文本实践论的特征性阐释 108

一 文学文本的实践论特征 108

二 文学文本以“反形式”为其形式的特征性 113

三 文学文本以“无特征”为其语言的特征性 130

第六章 实践论文本阐释学的历史性阐释 147

一 文学文本实践论的历史阐释 147

二 文本历史的不可还原与文本的历史还原 152

三 文本阐释的历史性与当代性 162

第七章 文学文本实践生成的创造个性 175

一 文学文本生成的见于现实实践的历史延续性 175

二 文学文本生成的创造个性 183

三 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 191

第八章 文学实践中的鉴赏活动 201

一 实践论的文学鉴赏 201

二 文学鉴赏的关系场域效应 209

三 文学鉴赏关系场域的特性 214

第九章 实践论文学批评的理性运作 219

一 鉴赏于批评与批评于鉴赏 219

二 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 227

三 实践论文学批评方法举要 238

第十章 鉴赏与批评的文本超越 246

一 鉴赏与批评的文学反馈 246

二 鉴赏与批评对于社会生活的互动 257

三 鉴赏与批评的超越之维 264

第十一章 文学接受的选择性与综合性 275

一 文学接受的实践特征 275

二 文学接受的实践性选择及个性选择 290

三 文学接受的实践综合性 298

第十二章 文学理论的实践论研究方法 306

一 有机整体性地研究对象 307

二 流变生成性地把握对象 320

三 观念敞开性地分析对象 328

后记 336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