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pdf电子书下载 > 政治法律
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
  • 作 者:李里峰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5203954
  • 标注页数:401 页
  • PDF页数:41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3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14 ≥401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上篇 视野与方法 1

从社会科学拯救历史 3

一、历史学与社会科学 4

二、历史学的学科特质 8

三、三部影片中的历史哲学 14

四、结语 18

从“事件史”到“事件路径”的历史 20

一、从《历史研究》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说起 20

二、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抑或研究路径 23

三、“事件路径”的历史何以可为 28

四、“事件路径”的历史与社会史、总体史 32

五、“事件路径”的历史与“叙事的复兴” 35

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39

一、从政治史到新政治史 40

二、政治事件的方法论意义 43

三、政治行为从精英到大众 48

四、政治制度及其运作之道 51

五、政治文化的多重维度 55

六、结语 59

个体记忆何以可能:建构论之反思 61

一、实存的个体记忆与隐喻的集体记忆 62

二、时间、空间与记忆的质感 64

三、日常生活实践与记忆的消费 68

四、结语 71

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73

一、自西徂东:概念史之译介 74

二、多源交汇:概念史之方法 78

三、循名责实:概念史之实践 83

四、共筑平台:概念史之展望 91

孙中山形象建构与政治文化史研究 95

一、孙中山研究:旧与新 97

二、政治文化史:实与虚 102

暴力是恒久的吗? 111

一、暴力的社会生态 112

二、小地方、大历史、长时段 116

三、社会史与新文化史之间 121

四、重新检视“国家与社会” 125

五、暴力是恒久的吗? 130

中篇 知识与制度 133

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以汪康年为例的思想史阐释 135

一、作为思想史文本的汪康年 135

二、“慢慢走”:变革道路的重新选择 137

三、“往回走”: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143

四、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 149

“东方主义”与自我认同——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再阐释 154

一、“保教”之说:一个两难的文本 155

二、人我之间:“东方主义”的文化认知 158

三、不变之征:自我认同的寻求和困境 165

翻译的政治:严复译著与近代东亚知识传播 173

一、“达旨”之术:思想挪用的政治 174

二、“求其尔雅”:语言归化的政治 179

三、政治的翻译与翻译的政治 186

在民族与阶级之间:中共早期的“国耻”论述——以《向导》周报(1922—1927)为中心 188

一、国耻之纪念:从“九七”到“五卅” 190

二、国耻之根源:敌人与朋友的谱系 197

三、国耻之洗雪:民族革命与阶级革命 205

四、结语:从“国耻”到“唤醒” 213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 216

一、应考和录取人数 217

二、任用资格和途径 223

三、及格人员的任职情形 226

四、小结 229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若干问题 231

一、名目:文官考试还是公务员考试 231

二、性质:资格考试还是任用考试 234

三、原则:考试党化还是人才主义 237

四、限度:公职候选人考试应否举行 240

五、录取:凭文录取还是分区定额 243

六、方法:论文考试还是新式测验 245

下篇 革命与治理 249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抗战时期的山东共产党 251

一、党组织的规模和构成 252

二、新党员的吸纳机制 256

三、党员的入党动机 263

四、对党员的审查和清洗 267

五、结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270

革命中的乡村——土地改革运动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274

一、基层组织网络的建构 275

二、国家功能边界的扩张 280

三、村庄权力结构的重塑 287

运动中的理性人——华北土改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选择 293

一、地富:合作或抗拒的艰难博弈 294

二、贫雇:理性农民抑或道义农民 305

三、中农:利益与安全的双重考量 314

四、结语:运动中的理性人 323

中国革命中的乡村动员:一项政治史的考察 327

一、抗战:民族话语下的乡村动员 330

二、内战:阶级话语下的乡村动员 338

三、中共乡村动员的变与常 348

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1945—1976年中国基层政治的一个解释框架 354

一、群众运动与运动群众 357

二、群众运动中的行动逻辑 364

三、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 373

集体化时代的农民意愿表达与党的农村政策调整 380

一、“生产力起来暴动”与集体化步伐的放缓 381

二、从“退社闹社”到公社化运动 387

三、“瞒产私分”与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 391

四、结语 395

后记 399

购买PDF格式(13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