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文艺学通论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文艺学通论
  • 作 者:狄其骢,王汶成,凌晨光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40256567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第一编 文学总论 3

第一章 文艺学的对象和范围 3

第一节 文艺学对象的系统性 3

第二节 文艺学对象的存在方式 8

第三节 文艺学理论的构成 12

第二章 文学的外在属性与人学根基 16

第一节 文学的社会属性 16

第二节 文学的文化属性 24

第三节 文学的语言属性 29

第四节 文学的艺术属性 38

第五节 文学是人学 44

第三章 文学的本体特性与功能 53

第一节 文学的再现性能 53

第二节 文学的表现性能 61

第三节 文学的形式性能 68

第四节 文学的综合性能 74

第四章 文学的起源 81

第一节 有关文学起源的研究 81

第二节 历史上有影响的三种理论 83

第三节 劳动综合论 87

第五章 文学的发展 93

第一节 文学发展的进步性 93

第二节 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因素 96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106

第二编 文学作品 117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117

第一节 传统的概念 117

第二节 形式主义的概念 119

第三节 结构主义的概念 121

第四节 接受美学的概念 123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特定存在方式 125

第七章 文学作品的构成 130

第一节 题材和内容 130

第二节 主题和观念 132

第三节 材料和媒介 135

第四节 语言和形式 138

第五节 结构和层次 141

第八章 文学语言 146

第一节 文学语言的一般理解 146

第二节 作品言语的结构层次 149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 152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155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种类和体裁 161

第一节 文学分类的原则和标准 161

第二节 叙事类文学作品 165

第三节 抒情类文学作品 168

第四节 戏剧类文学作品 170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 174

第三编 文学创作 183

第十章 文学创作的成因 183

第一节 材料因 183

第二节 形式因 188

第三节 创造因 189

第四节 目的因 195

第五节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 200

第十一章 文学创作的能力 212

第一节 对创作能力的一般理解 212

第二节 创作中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218

第三节 创作中的情感力和直觉力 223

第四节 创作中的审美力和造型力 227

第十二章 文学创作的过程 235

第一节 创作过程的整体特征 235

第二节 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240

第三节 创作中的情感运动过程 248

第四节 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253

第十三章 文学创作的经验 262

第一节 文学境界的创造 262

第二节 文学典型的创造 268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创造 276

第十四章 文学创作的历史类型 283

第一节 对文学创作类型的一般理解 283

第二节 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 284

第三节 人文主义现实主义 287

第四节 浪漫主义 290

第五节 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292

第六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 297

第七节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300

第四编 文学交流 311

第十五章 文学交流的内涵与价值 311

第一节 文学交流是文学创造活动的终结 311

第二节 文学交流的两大环节 313

第三节 文学交流的机制与媒介 315

第四节 文学交流的建设性效果 318

第十六章 文学阅读的理解 322

第一节 阅读的传统概念 322

第二节 消极阅读和积极阅读 324

第三节 阅读的三种态度 326

第四节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接受 330

第十七章 文学阅读中的主体性 334

第一节 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的基础 334

第二节 读者的“阅读视野”和“视野融合” 336

第三节 阅读经验的复合结构 338

第十八章 文学批评的性质与定位 343

第一节 理论性与实践性 343

第二节 科学性与文学性 348

第三节 主观性与客观性 352

第四节 政治性与学术性 357

第十九章 文学批评的程序、步骤与功能 364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条件 364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思维程序 367

第三节 含义分析与价值判断 370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功能 372

附录 377

附录一 379

附录二 387

后记 389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