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肖鸣政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4572509
- 标注页数:460 页
- PDF页数:484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84 ≥46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理论研究篇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品德测评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3
第二节 品德测评研究的困难性与可能性 11
第三节 品德测评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15
第二章 品德测评的可能性及其量化问题 19
第一节 品德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 19
第二节 品德测评及其可能性 24
第三节 品德测评量化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29
第三章 品德测评的必要性与功能 45
第一节 关于品德测评必要性的调查 45
第二节 品德测评的现实需要分析 49
第三节 品德测评的基本功能 52
第四节 品德测评的实效案例 55
第五节 品德测评无必要论的分析 60
第四章 品德测评的实质与学科基础 63
第一节 品德测评的实质 63
第二节 品德测评的哲学分析 64
第三节 品德测评的心理学分析 67
第四节 品德测评的数学分析 69
第五节 品德测评的人力资源开发学分析 70
历史方法篇 75
第五章 中国古代著名学者的品德测评思想与方法 75
第一节 孔子的品德测评思想与方法 75
第二节 墨家与道家的品德测评思想与方法 84
第三节 孟子等古人的品德测评思想与方法 88
第四节 隋唐及其以前其他学者的品德测评思想与方法 93
第五节 宋、辽、金、元著名学者的品德测评思想与方法 96
第六节 明清著名学者的品德测评思想与方法 103
第六章 中国古代社会管理中的品德测评方法 107
第一节 人才选拔制度中的品德测评方法 107
第二节 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品德测评方法 110
第三节 古代自我修养中的品德测评方法 116
外国方法篇 121
第七章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品德测评方法 121
第一节 “人才品德测评及其研究并不存在”的质疑与分析 121
第二节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品德测评研究 126
第三节 美国等西方国家品德测评的应用 152
第八章 原苏联的品德测评方法 164
第一节 马卡连柯调查评定法 164
第二节 排列分析等品德测评方法 166
第三节 原苏联品德测评标准的特点与启示 172
第九章 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品德测评方法 174
第一节 操行查定法 174
第二节 行动记录法 179
第三节 日本其他品德测评方法 185
第四节 韩国的品德测评方法 189
第五节 新加坡的品德测评方法 194
现状分析篇 199
第十章 当前公务员管理中的品德测评方法 199
第一节 公务员品德的特点分析 199
第二节 公务员品德的结构分析 201
第三节 公务员品德测评方法及其选择 215
第十一章 目前品德测评的方法与模式 222
第一节 品德测评方法的种类与特点 222
第二节 品德测评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242
第三节 常见品德测评方法的功能与效果 255
思考对策篇 261
第十二章 品德测评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261
第一节 测评方法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261
第二节 测评目标体系制定的难点与对策 282
第三节 品德测评中的掩饰问题与对策 290
第四节 品德测评理论与实践中的其他问题 301
第十三章 品德测评的技术问题与对策 311
第一节 品德测评指标的筛选与检验 311
第二节 行为德性的计量与转化 314
第三节 测评数据的简缩、转换及标准化 322
第四节 定性与定量数据相混时的综合技术 325
第五节 AHP技术改进与DEA方法的引用 327
实验探索篇 339
第十四章 品德测评指标库的建构与应用 339
第一节 测评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与建库设想 339
第二节 品德测评指标库的构成体系与分析 346
第三节 测评指标库建构中的问题与建议 363
第十五章 OSL品德测评法及其应用 377
第一节 基本思考与设想 377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一)及其分析 381
第三节 实验结果(二)及其分析 390
第四节 实验中的有关问题与讨论 392
第十六章 FRC品德测评法及其应用 400
第一节 思考与设想 400
第二节 实验过程 406
第三节 效果与分析 407
第四节 问题与讨论 412
第十七章 总结与展望 427
第一节 本书企图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的程度 427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其难度 431
第三节 对待品德测评及其研究的态度 436
附录 441
参考文献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