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现代新儒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 哲学宗教
现代新儒学概论
  • 作 者:郑家栋著
  • 出 版 社: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219015399
  • 标注页数:350 页
  • PDF页数:375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75 ≥35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导论 中国文化的危机与重建 1

上篇 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 3

第一章 作为文化思潮的新儒学 3

第一节 民族危机本质上是文化危机 3

第二节 中西之争不等于古今之争 8

第三节 传统的意义 15

第四节 新儒家与“国粹派”及康有为之异同 23

第五节 科学、民主与儒学第三期发展 25

第二章 作为哲学思潮的新儒学 36

第一节 对科学主义的反动 37

一、儒学的命运与玄学的命运 38

二、两分的世界模式 44

三、道德的人本主义 51

第二节 道德的形而上学 58

一、对形上意义的追求与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59

二、儒家形而上学的重建 64

三、道德的形上学的基本特征 71

四、新理学的性质 75

第三节 回省的直觉方法 80

一、直觉、理智的区分与中西哲学的划界 80

二、新儒家所论直觉的意义 85

三、新儒家直觉思维的主要类型 90

第三章 作为学术思潮的新儒学 107

第一节 力反乾嘉余绪 107

第二节 活的历史与死的历史 112

第三节 同情、敬意的理解方式 116

第一节 现代新儒学的发端 123

一、梁启超的登高一呼 123

(一)《欧游心影录》及其影响 123

第四章 新儒家第一代: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 123

下篇 现代新儒学的逻辑发展 123

(二)梁启超是新儒家吗? 126

二、梁漱溟: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儒者 128

(一)其人其书 128

(二)佛乎?儒乎? 133

(三)现代儒者 136

三、张君劢与科玄论战 143

(一)“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 143

(二)作为“玄学鬼”的张君劢 146

(三)科玄论战的实质与意义 149

一、“献身于追求真实存在的实感哲人” 152

(一)“不是为专家之业” 152

第二节 新儒家哲学的奠基者:熊十力 152

(二)从新佛家到新儒家 157

二、中西印本体观念的检讨 167

(一)“以体用不二立宗” 168

(二)关于“体用不二”的论证及其意义 173

(三)实体即功能:“翕辟成变”说 182

三、心性本体的重建 191

(一)从宇宙论到心性论 191

(二)道德理性的高扬:本心即本体 196

(三)梁漱溟、熊十力心性论之比较 206

第三节 熊十力及第一代新儒家的基本特征 210

第五章 新儒家第二代:冯友兰、贺麟、钱穆 219

第一节 社会思潮的演变与新儒学的发展 219

一、新思潮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20

二、贺麟对新儒学思潮的总结及其建立新儒学体系的构想 224

(一)对新儒学思潮的总结 225

(二)建立新儒学体系的构想 229

三、钱穆的历史研究 236

第二节 儒学逻辑化的尝试:冯友兰的新理学 241

一、新理学体系的形成及其理论构架 242

(一)从哲学史家到哲学家 242

(二)自然、社会、人生-- “贞元六书”的逻辑结构及其基本精神 246

(一)“真正底形上学,必须是一片空灵” 256

二、一个特殊的使命:经过维也纳学派的经验主义重建儒家的形上学 256

第三节 第二代新儒家的基本特征及新理学的历史功过 278

一、第二代新儒家的基本特征 278

二、冯友兰新理学的历史功过 282

第六章 新儒家第三代: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 288

第一节 港台新儒家学派的形成 288

一、新亚书院与“文化宣言” 288

二、唐君毅的哲学道路 293

三、徐复观的思想史研究 301

(一)治学道路与思想轨迹 305

第二节 谋求分析与体验的统一:牟宗三的新心学 305

一、“返本”与“开新” 305

(二)“三统之说”及其意义 308

二、“道德的形上学”之完成 311

(一)即内在即超越的性体 313

(二)即存有即活动的心体 317

(三)儒家内圣之学的意义:即道德即宗教 322

第三节 第三代新儒家的特征与第四代新儒家的崛起 325

附录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评述 336

后记 349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