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余少波编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2086·113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3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引言 1
第一章 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1
第一节 哲学作为劳动工具和武器的特点 2
为什么说哲学是工具和武器 2
第一节 坚持并实现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 4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一) 6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6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6
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伟大的认识工具 9
米利都哲学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2
第一编 前史 12
第一节 古希腊对世界的本原及其变化规律的猜测 12
第二章 变化规律的猜测和论辩艺术的出现 12
赫拉克利特对事物辩证法的猜测 14
第二节 论辩艺术的出现和概念辩证法的产生 18
爱利亚学派开始接触概念辩证法的问题 18
论辩艺术的出现和“辩证法”一词的由来 19
亚里士多德对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的探索 22
第三章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及其局限性 27
第一节 经院学的统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 27
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27
资本主义的萌发和自然科学的兴起 30
第二节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34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 34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局限性 37
第四章 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意义及其唯心主义性质 39
第一节 黑格尔辩证法的产生 39
德国古典哲学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 39
黑格尔哲学形成的标志 42
第二节 黑格尔辩证法的内容和局限性 45
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庞大体系 45
辩证方法和唯心主义体系的矛盾 50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前提 53
产业革命和现代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53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53
第二编 形成和验证 53
唯物辩证法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 56
唯物辩证法是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综合 58
青年马克思决心为大多数人幸福服务 59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的哲学思想 59
转向黑格尔辩证法和追求自由的理想 61
恩格斯青年时代的革命思想 6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立场和世界现转变的开始 65
马克思在《莱茵报》的斗争和向共产主义、唯物主义的转变 65
恩格斯转向共产主义和唯物主义 68
第二节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首次批判 70
批判黑格尔对国家与市民社会、主体与客体的颠倒 70
矛盾辩证法思想的最初阐述 74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77
恩格斯思想转变的特点 79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二) 82
第一节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再批判 82
对市民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初步解剖 82
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演变以及异化劳动的辩证法 83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的分析 88
对矛盾辩证法的再次阐述 92
第二节 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93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开端以及对“神圣家族”的批判 93
揭破思辨结构的秘密及对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的阐发 95
对历史辩证法的最初阐述 96
对费尔巴哈批判的提纲 100
第一节 彻底批判唯心史观 创立唯物史观 100
第八章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唯物辩证法的形成 100
科学实践观的形成 103
《德意志意识形态》——新世界现形成的根本标志 105
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及体现在其中的辩证法原理 106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 10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 10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法 110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及其创立的伟大意义 11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形成 114
第九章 唯物辩证法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15
第一节 科学世界观第一次公诸于世 115
批判蒲鲁东主义 115
第二节 科学世界观与革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 121
《共产党宣言》是革命工人运动的战斗纲领 121
《共产党宣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有机统一 123
第十章 1848—1849年欧洲革命风暴的严峻考验 128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在欧洲革命中的运用和检验 128
1848—1849年欧洲革命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128
制定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战略和策略 130
运用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132
第二节 总结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 发展唯物辩证法 134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总结 134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经济根源 137
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辩证的决定论 140
第十一章 《资本论》的辩证法问题 142
第一节 《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典范 142
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142
资本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矛盾辩证法 145
第二节 《资本论》中对唯物辩证法一般原理的阐发 153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153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56
第三编 初步系统化 159
第十二章 确立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历史条件 159
第一节 社会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的需要 160
第一国际的建立和巴黎公社起义 160
反对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斗争的需要 162
第二节 确立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自然科学基础 164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新成就的系统研究 164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中错误思潮的批判 167
第十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169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 169
对唯物辩证法研究对象的科学规定 169
唯物辩证法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173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和范畴 175
辩证法三个主要规律的明确提出和论证 175
辩证法两极对立的范畴的相对性 177
矛盾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 178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理论的主要内容 182
辩证的唯物的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82
第十四章 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 182
辩证的唯物的自然观的基本点 183
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及其方法论的问题 187
第二节 对历史辩证法理论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189
对社会机体的结构及其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辩证分析 189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92
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195
第十五章 认识辩证法和辩证逻辑 198
第一节 认识的辩证法 198
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 198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 200
真理和谬误的矛盾 202
第二节 辩证逻辑的问题 204
作为逻辑的辩证法 204
思维形式的辩证法 206
辩证的思维方法。抽象上升到具体 208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含义 212
第十六章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212
第一节 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自觉反映 212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213
逻辑的和历史的一致 215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 218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的阐述 218
唯物辩证地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220
第十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广泛传播和修正主义对它的背叛 222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在工人运动中的传播 222
一代掌握科学世界观的革命家和理论战士 222
坚持辩证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26
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探讨 227
把辩证法作为认识论和逻辑学 228
第二节 修正主义对唯物辩证法的背叛 230
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思想演变 230
马克思主义者对修正主义者的批判 233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新的发展的历史条件 235
帝国主义时代阶级矛盾的激化 235
第四编 新的发展 235
自然科学中的新革命 238
第二节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捍卫和发展 241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241
列宁的革命活动和他的哲学研究 243
第十九章 唯物辩证法是革命的世界观 248
第一节 在反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唯物辩证法 248
批判主观社会学,阐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 248
第十八章 帝国主义时代与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捍卫和发展 253
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阐明唯物辩证法的党性 253
对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的斗争 254
第二节 在反对经济派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运用唯物辩证法 254
反对孟什维克,为布尔什维克制定正确的路线 257
第一次俄国革命失败后的政治和理论斗争 261
第二十章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论 261
第一节 在反动时期坚持革命和革命世界观的斗争 261
批判马赫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要性 263
第二节 对作为认识论的辩证法的科学阐述 265
捍卫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石 265
认识论的三个基本原理 266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270
全面阐述哲学的党性原则 274
第二十一章 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同一 276
第一节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系统研究 276
俄国革命的复苏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76
列宁研究哲学的笔记 278
列宁关于“三者同一”的原理的含义 281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是“同一个东西” 281
“三者同一”的原理是列宁对辩证法史的精辟总结 285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289
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明确规定 289
第二十二章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289
对立统—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理论依据 292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294
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94
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 296
对立统一规律既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又是认识的规律 299
第二十三章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法问题 301
第一节 运用辩证法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制定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 301
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矛盾的辩证分析 301
制定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304
对国家和革命问题的辩证考察 306
在建设新社会过程中善于抓住并解决主要环节 309
第二节 运用辩证法指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309
区分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正确的方法 310
关于辩证逻辑的四个要点 312
第二十四章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法问题 315
斯大林的革命活动和不可磨灭的功绩 315
捍卫列宁主义及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316
对“机械论者”和德波林学派的批判 319
第二节 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运用和发展辩证法 322
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322
概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324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327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和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 329
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329
第二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329
第五编 强大的生命力 329
李大钊、毛泽东、周思来早期的革命活动 33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335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337
革命的曲折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37
毛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339
第二十六章 毛泽东对认识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342
第一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 342
对中国革命经验深刻的哲学总结 342
对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系统阐述 345
第二节 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辩证法 346
辩证的实践观及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346
对认识辩证发展过程的系统阐述 349
辩证的真理观及认识全过程的规律性 352
第一节 系统地阐明矛盾规律的基本内容 354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对立 354
第二十七章 毛泽东对矛盾辩证法的系统说明和发挥 35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35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358
第二节 创造性地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 361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61
不懂得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抛弃了辩证法 363
第二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辩证法 36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形成 365
在实际斗争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65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依据 36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37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372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374
第一节 在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的斗争中坚持唯物辩证法 379
批判“两个凡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79
第二十九章 唯物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 379
重新确立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81
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 385
第二节 运用辩证法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388
运用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88
运用矛盾规律,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中的各种矛盾 389
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全面建设两个文明 391
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 394
第一节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 394
第三十章 唯物辩证法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94
现代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和“信息革命” 397
原子核物理学、现代化学与新能源新材料的变革 400
现代生物学与遗传工程的出现 401
第二节 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展望唯物辩证法的新发展 403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哲学课题 403
对唯物辩证法新发展的一点展望 405
结语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