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论中医学术渊源、体系、发展
  • 作 者:颜克海编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14304·55
  • 标注页数:271 页
  • PDF页数:28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80 ≥271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

第一节 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 1

第二节 粗浅的解剖知识的积累 4

第三节 古代哲学的指导和结合 8

(一) 生命的物质基础 8

(二) 中医学和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 17

第二章 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32

第一节 独特的生理学 32

(一) 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33

(二) 以经络联结的五个功能系统 44

(三) 人的生命运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 63

第二节 独特的病理学 68

(一) 疾病的产生是阴阳相对平衡的失调和破坏 69

(二) 升降功能失常是病理变化的基本表现形式 71

(三) 邪正斗争的对比关系是疾病虚实变化及其转归的决定因素 74

(四) 任何局部病变都是功能系统病理变化的反映 76

第三节 独特的病因学 80

(一) 六淫 81

(二) 疫疠 84

(三) 七情 84

第四节 独特的诊断学 88

第五节 独特的治疗学 93

(一)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证治法则 94

(二) 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规律 101

(三) 选择药物的原则性和针对性 121

第三章 中医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25

第一节 各专科著作的产生 125

(一) 脉学专著的产生 126

(二) 针灸学专著的产生 141

(三) 病因证候学专著的产生 161

(四) 综合性医著的产生 170

(五) 外科专著的产生 175

(六) 伤科专著的产生 176

(七) 妇产科专著的产生 177

(八) 儿科专著的产生 177

(九) 药物学的进一步发展 178

第二节 各专科的进一步发展 179

第三节 宋元时期四大学派的产生及其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贡献 196

(一) 四大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196

(二) 四大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197

第四节 发扬创新精神的新成就 220

(一) 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问世 221

(三) 具有革新精神的医著——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224

(四) 温病学说的形成及其贡献 230

第五节 中西医汇通派的学术见解及其意义 249

第四章 对中医学发展的展望 254

第一节 系统的整理提高 254

(一)编撰系统的高质量的中医学教科书 255

(二)系统提高和发展中医学的脏腑学说 256

(三)系统整理、提高、发展中医的临床医学理论 260

第二节 用现代科学来继承发展中医理论 262

(一) 在中西医结合中提高临床疗效 263

(二) 运用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学)技术方法阐明中医临床疗效的原理 265

第三节 用新的研究成果提高、发展中药学 268

(一) 大力推行剂型改革 269

(二) 逐步阐明中药的药理作用 269

(二) 免疫法的先驱——人痘接种法的发明 273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