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走向心学之路  陆象山思想的足迹
  • 作 者:张立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101008003
  • 标注页数:412 页
  • PDF页数:42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3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24 ≥41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心学的产生 1

一、宋明理学的发端 1

二、程颢程颐之分野 13

三、陆九渊之承接 19

第二章 陆九渊的家世、心学和著作 23

一、家世 23

二、走向心学之路 27

(一)科举求仕和心学的选择 27

(二)从政和心学本体论的建构 32

三、著作 47

第三章 陆九渊的社会政治思想 49

一、“民本”与“君权” 49

(一)“民本”说 49

(二)“君权”说 53

二、吏与官 54

(一)吏说 54

(二)官说 57

三、弊端与变法 59

(一)弊端 59

(二)变法 61

四、科举与人材 77

(一)科举 77

(二)人材 81

第四章 陆九渊哲学的逻辑结构 83

一、从“心”经“物”到“心”的逻辑结构 83

二、“心”、“理”和“道” 87

(一)“心”论 87

(二)“理”论 93

(三)“道”论 101

三、“心”与“理”,“心”与“道” 106

(一)“心”与“理” 107

(二)“心”与“道” 111

四、“心”与“物” 114

(一)由“心”至“物” 115

(二)由“物”至“心” 121

五、理论思维的经验和教训 126

第五章 一与二、动与静的学说 131

一、“一”与“二” 131

(一)何谓“一”与“二” 133

(二)“一”与“二”的关系 139

二、“动”与“静” 142

(一)“动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 142

(二)“动静”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统一体 145

(三)“心”与“动静”之联结 145

(一)“变化” 148

三、“变化”与“日新” 148

(二)“日新” 151

四、“三极”论 155

第六章 格与致、知与行的学说 158

一、认识对象和方法 158

(一)认识对象 158

(二)认识方法 163

(一)“格物”论 165

二、“格物”与“致知” 165

(二)“致知”论 171

三、“知”与“行” 178

(一)何谓“知”、“行” 179

(二)“知先行后”说 183

四、“存养”与“剥落” 188

第七章 陆九渊与朱熹思想异同之辨 192

一、朱陆论争的由来和发展 192

(一)“道统”正宗之争 196

(二)思想来源之辩 202

二、鹅湖“为学之方”的论争 212

(一)鹅湖之会 213

(二)“易简”与“支离” 217

(三)“尊德性”与“道问学” 221

三、“无极”与“太极”、“道”与“器”之辨 225

(一)“无极”与“太极,, 226

(二)“道”与“器” 233

(三)“极”的字义之争 236

四、朱陆之禅学辨 238

第八章 性和人的学说 244

一、何谓“性” 244

(一)对以往诸家“性”论的评论 245

(二)“性”的规定 249

二、“善恶”论 254

(一)人性“善恶”论的演变 254

(二)“心善”论 256

(三)“气禀”与“渐习” 258

(四)“善”与“恶”的关系 265

三、“人为贵”论 270

(一)贵者“自有”、“自知,, 271

(二)“为人自当尽人道” 273

(三)“天”“人”同“道” 275

第九章 “义利”“理欲”“仁诚”的学说 280

一、“义”与“利” 281

(一)以往诸家的“义利之辨” 281

(二)“辨志” 286

(三)“义”与“利”之辨 290

二、“天理”与“人欲” 295

(一)何谓“天理”、“人欲” 295

(二)“道”与“欲”的关系 301

(三)“天理”与“人欲”之辨 305

(四)“道心”与“人心”之辨 310

三、“仁”、“诚”、“中”说 313

(一)“仁”说 313

(二)“诚”论 318

(三)“中”论 321

第十章 “植立”“道势”和“三代”理想论 326

一、人的“植立”说 326

(一)以往诸家的人类起源说 326

(二)人为“植立”说 328

二、“道”与“势” 333

(一)“势”之演变 333

(二)“道”“势”关系论 338

三、“三代”理想论 343

(一)“上古”、“中古”、“后世”说 343

(二)“三代”理想论 346

一、“明理”的教育目的 351

第十一章 “明理”“知道”的教育思想 351

二、“小学”、“大学”的教育内容和教本 357

(一)“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 357

(二)教本 360

三、为学的方法 369

(一)循序渐进 370

(二)熟读精思 371

(三)忠于原意 373

(四)勇于存疑 374

(五)辩论有进 376

(六)实事实学 378

第十二章 结束语——对陆九渊哲学精神和影响的几点认识 381

一、“心即理”与“性即理” 382

二、“正宗”与“继别为宗” 389

三、环节与“圆圈” 400

四、传播与影响 403

后记 412

购买PDF格式(13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