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称

大约有30,000项符合查询结果项。(搜索耗时:0.0340秒)

为您推荐: 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提要集 东方文明之韵 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 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北京学国际学术讨会文集 2012 【历史地理】

    张宝秀主编;孟斌,朱永杰副主编2013 年出版326 页ISBN:9787513020510

    文集精选参加会议各方代表的文章,主要围绕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具体...

  • 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国际学术讨会文集 【历史地理】

    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钱江晚报社编2015 年出版95 页ISBN:9787534046131

    本书是“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国际学术讨会”的文集,共收录童中焘、陈振濂、尤莉、吴敢四位学者的论文论文分别从黄宾虹绘画艺术、黄宾虹“现代知识分子”身份,黄宾虹视力与其画风、黄宾虹与夏承焘...

  • 丝绸之路暨秦汉时期固原区域文化国际学术讨会文集 【历史地理】

    魏瑾主编2016 年出版355 页ISBN:9787227065609

    “丝绸之路暨秦汉时期固原区域文化”国际学术讨会于2016年8月在宁夏固原召开,来自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近60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丝绸之路暨秦汉时期固原区域文化”的议题进行学术交流。本...

  • 北京平谷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讨会文集 2005 【历史地理】

    王宇信,秦刚,王云峰主编;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平谷区人民政府编2006 年出版392 页ISBN:7802302617

    《北京平谷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讨会文集(2005)》共收论文及相关文件80余篇,既有关于平谷建置的考证,也有研究平谷和平谷地区皇帝文化和轩辕皇帝陵的论证;既有一批关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宅文化的研究与刘家河商...

  •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讨会文集 【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2009 年出版576 页ISBN:9787509710715

    2006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等在孙中山的故乡广东中山市举行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讨会,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学者参加了此...

  •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讨会文集 【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2009 年出版1153 页ISBN:9787509710715

    2006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等在孙中山的故乡广东中山市举行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讨会,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学者参加了此...

  • 仰韶和她的时代 纪念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讨会文集 【历史地理】

    陈星灿,方丰章主编2014 年出版280 页ISBN:9787501039418

    本集系《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讨会》会议文集。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学者的论文十余篇,内容涵盖仰韶文化发现历史、聚落、玉器、彩陶研究,安特生的学术贡献,以及...

  • 竹林七贤与魏晋精神 云台山第四届竹林七贤文化国际学术讨会文集 【历史地理】

    张海燕,米纪文著2013 年出版539 页ISBN:9787516131244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在历史上有其独特的魅力。本书探讨的内容有,竹林七贤与竹文化,魏晋皇族谱系,阮籍的生命追寻,英语世界对竹林七贤的研究,魏晋文人的道路,儒释道兼综研究等。本书是由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主办的竹林.....

  • 礼乐中国 首届礼学国际学术讨会文集 【历史地理】

    彭林,单周尧,张颂仁主编2013 年出版546 页ISBN:9787545807806

    本书是由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礼学会议的成果文集。所选论文主要内容皆围绕经学之“三礼”之学。“三礼”经典体现着中国人的价值观、生存方式,甚至可以说它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指导思想,中华文...

  • 第四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讨会文集 【历史地理】

    余华林主编2017 年出版213 页ISBN:9787520107235

    本书是“第四届中国近现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讨会”的文集。本文集收录与会论文13篇,就此领域一些话题,如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发展趋势与瓶颈、研究对象、视角与跨学科对话,近代中国女性的意识或婚姻、家庭...

返回顶部